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强调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可见,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所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其推进实施必须在新发展格局的视域下加以理解和把握,这对于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竞争主动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步入长期衰退阶段,为巩固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力,转而通过利用金融、军事和科技领域的霸权地位来控制和瓜分全球财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正面临深度调整,并出现内向化收缩、本土化转移和区域化集聚等一系列新的发展动向,各国对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主导权争夺日益激烈,从过去追求效率优先转向更为强调安全、可控和韧性,一些国家甚至动用各种政治经济手段推动产业链回岸、近岸和友岸布局,进而对中国产业链稳定造成巨大冲击。
从国内条件来看,中国自2022年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着“人口红利”逆转的严峻挑战,在土地集约利用和“双碳”目标等约束下,传统要素投入的增长潜力日渐式微,急需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源泉。然而,我国当前面临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本土创新链产业链缺乏协同等一系列制约,难以从创新源头上为产业体系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由于长期从事价值链中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所形成的锁定效应,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巨头,中国企业在标准、定价、渠道、市场等方面缺少能力积累,不利于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环节攀升。此外,在产业链外移的趋势下,我国近年来出现了制造业比重逐渐降低的动向,构成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充分发挥国内循环的供需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与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密不可分,国际循环从需求端为中国产业提供了庞大的外需市场,又从供给端解决了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和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对工业强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引进、模仿、吸收是中国产业体系获得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因此,无论是从要素供给推动角度,还是从市场需求牵引角度,中国既有产业体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国际循环。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依附于国际循环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换到以国内经济循环为着力点的产业发展模式上来,在需求侧以规模庞大、结构升级的内需牵引和催生优质供给,在供给端以自主可控、优质高效的技术和要素供给不断满足、升级和创造需求,进而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需求牵引角度来看,中国已形成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体量和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并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种庞大的内需市场是诱发技术创新、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和集聚创新人才与资源的重要条件。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需要充分重视和依托国内市场的主体作用,由过去“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使产业链各环节有序衔接、高效匹配,从而成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强大内生动力。
从供给推动角度来看,科技自立自强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为此,既应着眼长远,从源头面向世界前沿推进战略科技和核心技术研发,也要立足当前,围绕重点产业链和关键环节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攻关,着力强链补链延链,并培育一批有主导权、话语权和控制力的链主企业,实现供给端的质量提升和结构升级。
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前部署并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推进原创性、引领性和战略性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前沿领域核心技术的引领,当前大国博弈的重心正在转向科技实力的竞赛和技术权力的争夺上,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关键科技战略遏制和封锁日益加强。因此,只有在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下,才能保证重大科技研发的推进和实施。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要,明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目标及实施方案,在国家行政力量指令性或引导性的制度安排下,调动全社会科技创新力量,将有限的资源快速向战略目标领域动员和集中。同时,完善考核、激励等配套制度设计,推动多种创新主体形成合力,尽快在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确立在核心技术创新中的国际领先地位,引领中国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新动能。
第二,超前设计中国制造的未来产业链架构,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强化产业链服务配套能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追踪研判全球产业链的结构调整和空间转移动向,谋划设计中国作为新型世界制造中心的产业链构架和供应链组织体系,降低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脱钩、转移和断裂的风险。梳理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需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平台推进广泛对接,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和断点,做强优势环节,串联关键环节,补齐薄弱环节。提高综合服务配套能力,推进交通强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全球供应链枢纽。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和合理高效集聚,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第三,扶持壮大世界一流领军企业,加快培育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形成“龙头链主+单项冠军”的链群协同体系,提升全球价值链的主导权、话语权和控制力。积极扶持和推动具备国际竞争力、产业链条完善的行业龙头企业构建价值链生态体系,在创新能力、技术标准、功能集成、供需衔接、品牌市场、核心资源掌控等方面形成优势地位,同时在产业链的重要节点组织和带动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不断创新,驱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围绕重点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节点形成系统化的比较优势,进而“以我为主”推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全球布局,确保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把控力。
第四,发挥中国国内市场规模优势,为科技攻关提供大规模应用场景和持续迭代机会,吸引全球高水平资源要素,以高质量需求牵引高水平供给,形成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积极培育高端化、高品质的消费市场,建设供需精准匹配、内外接轨连通的现代流通体系,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巨大而持久的内需支撑。同时,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新机遇,积极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重塑新链条,立足国内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面向全球的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对高端生产要素、关键技术标准和核心产业环节的自主可控能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大国经济条件下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大问题研究”(21&ZD099)、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课题“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传导机理与升级路径”(AS22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