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超前投资助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023年03月15日 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15日第2610期 作者:吴有红 邹晓梅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当前,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不平衡不确定性增大,外部需求收缩明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不仅有助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还在推动经济稳定复苏、提振发展信心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基础设施适度超前投资的必要性

  我国在推动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若干经验,其中之一是以放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的战略视野,统筹谋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有利于扩大内需。基础设施投资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实施宏观调控、稳定总需求的重要工具。基础设施投资在我国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较大,且与房地产、制造业投资相比,其可控性强、乘数效应大,可在短期内改善市场预期、推动经济企稳。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弥补需求下降造成的产出缺口,实现跨周期调节的政策效果,发挥扩大内需、稳定预期的“压舱石”作用。

  二是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潜能。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直接生产部门赖以持续运转的基本条件。但是,多数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在供给上具有阶梯性,一旦基础设施供给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其影响在短期内将难以消除。因此,基础设施有必要超前布局。同时,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要有前瞻性,若仅根据当期需求建设基础设施,可能引致未来基础设施的短缺或不适应。当前,我国人均GDP水平刚跨过一万美元门槛,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基础设施需求会持续增加,适度超前投资有利于更好满足未来需求。

  三是有利于提高综合效益。基础设施的发展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有突出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安全效益。例如,安全的饮用水、良好的卫生设施能阻断恶性传染病的传播,电力、供暖、供气等设施的普及使得居民用能模式更加高效、清洁和安全,良好的边境基础设施有利于提升人员和战略物资的通达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通过补齐社会民生、节能降碳、国家安全等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将为我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双碳”目标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等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尚存较大空间

  当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仍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必须坚持短期和长期相结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优化投资方向、提升投资效益。

  第一,经济增长带动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转变、品质提升,创造“超前投资”新空间。首先,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领域。当前,我国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的短板弱项突出,必须进一步夯实或前瞻布局5G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提前谋划、适度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提供保障。其次,居民消费提档升级激发新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环保、市政设施、旅游公路、公园绿地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需求显著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应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增强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再次,城镇化发展顺应新格局。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镇化格局进入加速分化期,城市群集聚效应不断释放,中心城市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必要以交通运输网建设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最后,基础设施普惠共享迈向新高度。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此应加快补齐县城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等建设短板,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西部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第二,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提升国家安全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当前,国际环境日趋严峻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国家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加大安全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势在必行。一是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二是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粮油仓储设施,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三是加快新能源电源、电力外送通道、油气储备设施建设,提升能源自主保供能力。四是强化边防公路、边境地区军民两用机场建设,推进沿海沿边综合运输大通道向边境地区延伸,扩大能源、信息、物流等设施对偏远地区的覆盖面,不断提升国防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极端自然灾害愈加频繁,突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紧迫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暴雨洪涝、高温干旱、暴风雪等自然灾害也更为频繁。目前,我国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总体偏低,部分既有工程设施建设标准低、老化严重,加之城镇化带来人口聚集,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或将更为突出,必须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提高水利、电力、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设防标准的同时,加强防汛抗旱、抗震减灾、防风抗潮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以及江河湖泊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

  第四,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要求加大绿色低碳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当前,我国能源、制造业、交通运输等领域仍有较大节能减排空间,需积极探索相关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将绿色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推进煤电清洁高效低碳转型,加快建设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特征相匹配的能源储运设施。统筹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绿色交通分担率,推进绿色交通装备标准化和清洁化。

  把握好超前投资的“度”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握好超前投资的“度”,不能不顾约束条件,超出能力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而是要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对其他领域投资和消费的撬动作用,形成基础设施投资、社会领域投资与产业投资间的良性互促。

  一方面,统筹平衡各方资源。基础设施投资涉及资金、土地、用能、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投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需要做好各类资源要素的统筹平衡。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投资短期过快增长会导致政府部门的债务融资规模攀升。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必须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实现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加强储备,有序推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体量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项目前期论证、相关审批、征地拆迁等诸多准备工作,不能为稳投资而匆忙上马项目乃至“未批先建”“边建边批”。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应加强系统规划和统筹协调,注重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科学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实施,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合理高效利用。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