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建构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
2023年03月15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15日第2610期 作者:王吉彤

■图为老人们在“老年小学”里学习手势舞。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而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作为养老服务领域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理应得到关注。根据《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18》(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8)统计显示,2018年全球大约有5000万老年认知障碍患者,预计2050年将增加至1.52亿,且主要分布于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发展重心由量变向质变转化,城市建设应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感受。在此背景下,以上海为例,2022年上海市卫健委等19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市健康老龄化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深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街镇全覆盖。与此同时,各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建设工作也快速展开,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路径亟须明确。

  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老年认知障碍列入公共卫生重点。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50多个国家正在制定或者已经制定了老年认知障碍国家战略,开始从国家战略层面积极探索构建老年认知障碍综合支援体系。与此同时,近年来伴随可持续“在地养老”理念在各国政策中被广泛采用,“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居住空间的重要性也备受关注。既有研究显示,伴随认知能力的不断衰退,老年认知障碍患者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为了帮助其尽可能自理生活,熟悉的社区居家环境十分重要。结合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认知能力衰退规律与特点,对既有社区环境进行积极的改善与重建,对延缓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能力衰退进程,保障和提升其生活品质,强化家庭照护能力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以日本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老年认知障碍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开始积极探索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旨在为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照护者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高质量支援服务,切实保障和提升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幸福感,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笔者认为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过程中,应秉持以下四大原则。

  一是强调“以人为中心”。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汤姆·基特伍德(Tom Kitwood)就提出“以人为中心”(Person-centered Care)的老年认知障碍照护理念,并广泛应用于各发达国家的老年服务之中。老年认知障碍患者是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服务的核心主体,因此在友好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应站在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立场,坚持以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其个人及家庭的多元化需求,并基于需求构建友好社区服务与环境。

  二是重视“社会参与”。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由于其疾病特征而容易成为被边缘化、被社会排斥的特殊群体,进而加速其病情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与精髓。积极的社会参与可以避免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与社会隔绝脱节,推动其积极参与到社区生活之中,改善认知功能,提升生活幸福感;还有利于其在社会参与过程中获得认可与尊重,感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是关注“意识提升”。相比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障碍等疾病,老年认知障碍的健康教育科普工作严重滞后,以致社会大众层面仍对其认识容易污名化,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也抱有严重的病耻感,进而影响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社会参与。因此,在构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过程中,消除污名化和病耻感将是其首要目标之一,而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认知,强化正确认识,将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

  四是促进“多元协作”。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伴随其病情的不断恶化,相关医疗、照护、康复、居住环境等多样化需求需要得到专业评估与满足,以此来保障其可持续居家生活的实现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以跨学科的工作团队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协同照护与支持,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照护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而且利于减轻家人照护者的照护负担与压力,为其可持续居家生活与照护提供切实保障。

  多维建构友好社区

  2021年5月12日,中国老龄协会发布的《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约有老年认知障碍患者1507万人,预计2030年将增加至2220万人。在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快速增加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层面开始重视老年认知障碍综合支援体系的构建。2022年,国家卫健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制定《国家应对老年痴呆行动计划》”,“建立老年痴呆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的综合防控机制”。与此同时,纵观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多项养老相关政策文件可以发现,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中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老龄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以此为契机,在“坚持以人为中心”“重视社会参与”“关注意识提升”“促进多元协作”四大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切实提升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完善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首先,制定友好社区建设的标准指南,为各地区开展友好社区建设提供指引。上海自2019年启动首批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并于2021年发布《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指引(试行)》,涉及友好社区的基本建设、全程服务、社区环境、保障机制等基本内容,该标准为上海各试点区域扎实推进友好社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试点工作督导与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国家层面应该积极吸取日、英等发达国家以及上海等地的成功建设经验,坚持“以人为中心”,科学制定友好社区建设的标准指南,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友好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其次,制定出台老年认知障碍服务专项政策与发展规划,为友好社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与支持。在此基础上,各地区结合各自社区特点,整合社区现有资源,打造特色友好社区。

  第二,营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首先,积极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健康教育科普工作,消除社区居民对于老年认知障碍的恐惧与歧视,强化科学认知,实现“意识提升”。与此同时,引导鼓励社区居民和区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等成为老年认知障碍“好朋友”和“友好单位”,营造友好社区建设的良好人文氛围。其次,在社区公共空间以及服务设施中统一加入老年认知障碍友好标识和友好元素,帮助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识别周围环境,方便利用居住、交通、公共空间等,营造友好社区建设的良好空间氛围。通过上述举措,助力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实现更好的“社会参与”。

  第三,构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友好社区建设涉及健康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平台搭建、环境改造等多项工作内容,需要地方政府以及所在社区居民、商业机构、医疗、照护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社区环境规划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其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国家和各地政府层面应该在政策、资金、场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地方政府主导、街道职能部门负责、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工作机制,并基于共同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标准,协力打造从前期的防治科普、社区预防、早期筛查到确诊后的家庭支持、专业照护服务提供、社区居家环境改造等全链条服务模式,为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保障与支持。

  第四,建立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持续督导与评估机制。首先,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由医疗、照护、环境等跨学科团队组成的友好社区建设工作督导小组,对正在开展试点建设的社区进行全过程有针对性的跟踪督导。借助督导的专业力量与丰富经验,高效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快建设进程。与此同时,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推动各试点社区结合各自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友好社区模式。其次,制定日常评估与定期评估相结合的友好社区长期动态评估机制,对试点社区进行过程评估和成效评估。通过评估,一方面,有助于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结合不足之处不断完善建设方案,从而实现友好社区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层面综合掌握友好社区建设进程和建设效果,并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标准等,为友好社区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与多方支持。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