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
2022年04月27日 08: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7日总第2396期 作者:伋杏濛 宋菁菁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新的民主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深入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托科技发展为民主政治发展注入活力,对于切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基层的应用,使公众参与、民意表达、政治互动、政治回应更加灵活精准、更加便捷高效。未来社会的知识判断将借助高级人工智能系统,加强跨领域的知识整合和整体认知,进一步减少依据专业化知识带来的局限性。这种新的知识前景为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使数字技术能够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服务于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兴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技术要素,日益成为创新治理机制和推进民主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正是在充分运用新兴数字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展开探索,它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民主实践路径。在这一探索中,既需要考察相关的操作性机制,同时还需要关注这种实践模式可能带来的相关问题。科技介入的探索实践在重塑政治系统结构及主体间互动关系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总的来看,需要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数字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数字技术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运用,大大减少了很多流程中的人力使用,尤其在一些民意搜集、需求抓取和传输流程中,新兴数字技术都能以快捷高效的方式替代传统联络员烦琐的工作,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的民主参与模式以“人—人”交互为基础,民意搜集和民主参与的过程加深了基层干部与民众的联系,也增进了民众之间的互动频率。“人—人”交互模式虽然烦琐,但在其中也会产生相应的社区温度和“人情味”。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机”交互为特点,为了实现民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技术工具和线上平台成为民主参与的主要载体,人类复杂的实践被算法分解为简单、可计算的步骤和碎片,并放大了日常生活的模糊化程度,也潜在地降低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频率。因此,在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中需要处理好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科技辅助处理繁杂信息基础上的民主参与,尽管科技的辅助性介入可以让民众的参与更加高效,但并不意味着科技可以完全替代以“人—人”互动为主的民主参与方式,民主形态的推进不能用数据的便捷高效替代人与人之间互动所产生的价值。个体在民主的参与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反复的协商交流,矫正科技不成熟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二是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创新的激励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民主实践创新模式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缺乏创新持续性,以及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缺乏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创新的效度。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数字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形式,一定是建立在多年反复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科技发展现状对民主参与平台进行多次升级换代和调试才会逐渐形成,这背后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持续性支持。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数字技术赋能民主建设的实践却因为政府换届、历任政府政策取向不同,以及风险顾虑等问题,没有能够得到持续发展。这需要中央相关政策保障,维系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持续性。激励机制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先前的制度设计往往考虑如何在不同流程和领域吸纳更多的民主参与,但制度和平台设计出来后却面临民众参与淡漠的困境。例如,在一些地方试行的参与式预算改革中,就面临民众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因此,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最大程度减少民众参与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如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吸纳民主参与,让民众在新型数字平台运用中有更多沉浸式的体验感和效能感,是未来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是数字技术的安全问题。在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探索中,数字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地介入人大、政府系统、基层治理和民众的日常政治参与之中,数字技术的安全问题,以及随之带来的风险问题就变得尤为关键。当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推进依赖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时,信息的抓取和传输过程可能会涉及大量个体的隐私问题。如果在新兴技术研发领域未能取得完全的自主权,一些技术的核心代码或基础架构掌握在西方某些技术霸权性国家手中,可能会对中国的政治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

  四是数字技术的平等问题。受数字技术发展不平衡,以及技术掌控权的影响,数字技术赋能可能会在地区之间和主体之间产生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将会制约不同地区民主形态的演化,阻碍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另外,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与国家治理是相辅相成的,科技在赋能政府实现“善治”的同时,也应该更大程度上拓宽民众直接民主参与的渠道,这样更加有利于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协同发展。社会大众对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力差异会带来数字鸿沟的问题,制约部分民众参与数字化的民主实践形式,造成其参与权利的“相对剥夺感”,这需要在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探索中,不断优化技术流程,拓宽民主参与的覆盖范围。

  科技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政治系统的运行态势,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既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政治探索,同时也是更高级形态民主模式的实践探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更高级形态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可以更加真实、便捷、管用。而如何使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实践更加切合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在科技嵌入的过程中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仍然需要精细化的制度探索和设计。这一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要更多的系统性思维,在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探索过程中,着力打通科技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协同关系。依托新兴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和国家治理,通过具体实践场景的探索运用,反过来推进基础平台、数据库、关键芯片、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