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江山丽,春日花草香。三月的北京,春天的盛会如约而至。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的工作,就今年政府工作提出建议。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出席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审议、听取并讨论,学界的专家学者热切关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言献策。
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就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7%,财政赤字率控制在2.8%……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一串串数字和一个个事实,勾勒出过去一年中国走过的极不平凡的历程。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到20.4万亿元;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0多万人;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
看着这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表示,在面对国际国内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下,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空间大、活力足的优势和特征。报告也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GDP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这些预期性目标很好地体现了今年我国经济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体现了统筹经济的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有利于中国经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回顾,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表示,从民生领域来看,过去五年,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了新突破。首先,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年都有增长,体现了人均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发展的特点。其次,在过去五年中,每年城市新增就业人数都在1200万以上,如期实现了去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顺利保住了就业,充分显示了发展的韧性。最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稳健的指标,表明我们通过高质量发展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聆听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表示,报告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找到了主要矛盾,在今年的工作重点方面提出了明确、有针对性的建议。在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力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的环境下,外需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明显下降,扩大内需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报告提出,要通过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等多重举措扩大消费。报告还特别提出,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张斌表示,这些投资不仅有利于当下,对未来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和提高广大民众福祉也大有裨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并且为今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令人印象深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表示,在过去五年中,中国既面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困难,也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还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冲击,但仍然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在他看来,这些成绩建立在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基础之上,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管理措施比制度建立之初压减64%。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报告全面展示了五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并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必良看来,报告将农村改革与农村发展两手抓,在改革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核心指向在于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坚持人民至上、尊重基层创造和坚持实事求是三个原则。”他表示,实践证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能调动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又能追求农业经营的规模效应,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了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了农民家庭的增收能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注重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一倍……作为高校工作者,我备受鼓舞。”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表示,未来,高校的科学研究要实现从追求数量向提升质量的转变、从注重项目经费向注重成果产出的转变。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要加强基础研究和服务地方的应用基础研究,“还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技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过去五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其中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建议,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入高科技创新突破,加大高端精密科学仪器的研发投入,提升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
报告中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容,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的关注。她说,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乃至元宇宙的发展,机器将填充越来越多的人工岗位,生产效率将大幅提高。只要我国高等教育保持一定的规模和质量,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绝对值和人口占比将持续增长,大国竞争的底气也会越来越足。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创新型人才、扩大创新型人口意义重大,其中既有质的要求也有量的需要。因此,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是教育界无法回避的课题,创新型人才培育是高等教育必须突破的瓶颈。
“过去五年,是在挑战中前行的五年,是在坚持中取得成就的五年。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新成就。”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车文荃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外部环境的不确定,这更加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推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都有回应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民生”。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回应。
“五年来学生人均经费投入大幅增加,义务教育阶段持续减轻学生负担;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多渠道增加幼儿园供给;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9.6%;大幅提高经济困难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李丽娟告诉记者,过去五年,教育事业在不断夯实人才培养发展的基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深远。她今年也准备了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的提案,其中就专门提到要加快紧缺人才培养,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及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的适应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一年和本届政府五年工作时指出,教育改革发展聚焦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表示,报告指出,近五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学生人均经费投入大幅增加,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报告还特别提出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这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这一举措,可以说抓住了老龄社会人口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听了以后倍感振奋。”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叠加,代际人口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只有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才能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相信随着相关举措的出台,我国的老龄化现象能够得到逐步改善,老年人福祉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他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强养老服务保障问题印象深刻。他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及老年人口增长率均高于城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建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是农村居民“急难愁盼”的最大现实需要,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从解决广大农民急难愁盼问题出发,持续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难题,出台政策支持并鼓励各地开展农民养老服务实践探索,形成了日间照料、助餐助洁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但他在各地调研时也发现,财政支持覆盖面小、农民支付意愿和能力低、养老服务成本分摊机制不健全,使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普遍处于筹资困难和财务不可持续状态,阻碍了农村养老事业发展。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积极探索农村养老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增强资金保障能力,逐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的连续性和共享性,真正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形成合力和有效协同。
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从春天出发,凝聚未来中国发展的力量;向未来启航,学者们愿为中国发展行稳致远持续贡献社科智慧。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