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英国人)往往被认为是20世纪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家的重要代表,而他本人则首先把自己看作一个哲学家。他说:“一种政治哲学,不建立在形而上学导论基础上,注定不会产生真理,只会产生谬误。”的确,“要真正把握欧克肖特的思想,必须注意他首先是个哲学家,他的一切思想都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之上”。欧克肖特在其《经验及其模式》中多次强调,要使哲学能更称职地担当起解释世界的重任,首先必须搞清楚哲学到底是什么。在欧克肖特那里,哲学既非精神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亦非一套可以为其他知识奠基的知识系统;哲学既没有涵摄或替代任何经验模式的野心,亦无意于预期或建议经验的种种限定,它只是专注于探究和反思那些实际存在的模式的特性。这意味着,哲学有其施展拳脚的特定领域,应严守自己的分寸。
在欧克肖特看来,哲学是一种没有任何限定、预设和保留的开放性经验,唯一整全且能勾起人反思冲动的经验世界就是哲学本身。“哲学从来都拒绝妥协,因为妥协总是定义缺少完整性的标志。”哲学的目标是捕获和构建充分、完整且无需进一步填充的概念。哲学概念没有预设和保留任何东西,它们自身就是完整的。“只有当思想被允许不设限地依照自己的偏好运行时哲学才能产生。”在欧克肖特那里,哲学是一个相对低调的概念,哲学定义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消解或脱离有待检验的概念中所内含的保留和预设的过程。哲学不仅要探究一般性事物的前提和预设,它同样会检视和批判自己的理论思维预设,“因为它知道自己也是有条件的”。
欧克肖特主张经验就是理解和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哲学其实是一种释义学哲学。“事实和事物不是逃离观念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它们只是相对恒常的观念而已。”我们直面的是“意义世界”,而非赤裸的“事实世界”。哲学最本真和纯粹的使命在于批判性地检视各种经验模式的前提和预设,无论何种理解的条件,都需无条件地接受哲学的严格审视和检验。“哲学的目标不是强行用另一种有条件的理解来取代某种有条件的理解,而是致力于将理解从无论什么条件中解救出来,从而更接近于无条件理解这个更高远的目标。”在对整体的不懈探究中,哲学以一种绝对无限和无条件的姿态呈现,与未被模式化的经验一刻不停地持续“遭遇”。质言之,在欧克肖特那里,哲学是一种建基于对特定事实之前提和预设进行审视与批判的“自由而永恒的事业”。当哲学亮出鲜明的批判性底牌,它就成全了自己的独特性,进而能够与逻辑、科学、宗教、意识形态或思想史决绝地分离开来。“假设是存疑和预设,而哲学的使命就是反思和消除一切存疑和预设。”哲学拒绝向任何特殊的知识来源献媚,“没有任何书对哲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当哲学思辨汲汲于从宗教或科学那里移植现成的理论假说,哲学首先就辜负了它的批判特性。哲学应该有意识地躲避崇高,“设若哲学要成立的话,它必须首先绝对站在自己的基础之上”。
在欧克肖特那里,哲学不是一种可以有效提供知识增量的学问,而是一种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傲然姿态。“哲学存在的意义毫不在于能否说服他人,而在于能使我们的头脑愈加理性和清晰。”批判是哲学的宿命,哲学拒绝与任何理所当然的预设达成廉价而无意义的和解。“在哲学的语境中,痴迷于‘确定性’终究是一个错误,而从一开始就痴迷于确定性更是致命的错误。”当哲学失去了反思的动力,而退守到探索一些具有完全或部分确定性特征的事物中去时,它就变得僵化和呆滞,而不再成其为哲学了。“哲学家之所以是哲学家并非因为他最终获得了什么,而是因为他具有攀登的强烈偏好。哲学家最大的实际收益就是对这种偏好的坚持。”
区别于黑格尔对哲学“可以把握绝对”的自信和期待,欧克肖特对哲学的看法更加务实而低调。在他看来,哲学是一种与日常生活刻意保持距离的玄思妙想,它并没有构建一套完整且系统的知识体系的雄心,哲学的追求不过是检视和反思一切未被模式化的经验而已。“要普及哲学实则就是在贬损它;对哲学的普遍要求,实则是对哲学贬值的普遍诉求。大多数哲学能给我们提供的往往不是福音,而是一种预设了后路的逃避,或许是我们唯一可能的完全的逃避。”按照欧克肖特的理解,哲学犹如一个精巧的小型避难所,它既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对生活世界指手画脚。“让每一只脚都拥有属于它自己的鞋。”那些有如剃刀般锋利的哲学思辨只是伟大的批判工具,对生活实践并没有太大作用。哲学只是有关哲学的理论,哲学家只是在辩驳哲学论点上是专家,哲学既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来强行一统人类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哲学致力于完成追求整全经验的任务,它自身无法被简单而粗暴地化约为任何特定的经验模式。哲学的探究不是一个“从纯粹无知到完全知识”的创造过程,而是一个发现、反思和批判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更充分和更清晰地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理解的东西的过程”。
欧克肖特一再强调,货真价实的哲学和实践关切不可兼得,如果我们强行赋予哲学观照生活世界的义务和功能,那实际上是在否弃和消解哲学。“哲学反思的初衷是进行哲学性反思,而不是去建构一种全新的‘哲学’。”哲学应严守自己的分寸,有关哲学的论说不能被径直当作科学和实践生活活动得以建立的基石。“当科学和实践生活的概念隶属于与经验总体相关的革命性与消解性批判时,哲学应该被看成是最后产生的东西。”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