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文又称点字,国际通用的点字由6个凸起的圆点为基本组成结构,是专供盲人摸读、书写的文字符号。”汉字盲文作为汉语的一种特殊文字形式,源流可追溯至晚清来华传教士威廉·穆瑞创制的“康熙盲字”。晚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关注到了盲人的生存现状,为他们创制了汉字盲文。但穆瑞创制汉字盲文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借鉴当时西方流行的盲文体系的基础上创制而成。
创制的起源与过程
西方盲文发展较早。16世纪初,西班牙人西斯科·卢卡斯发明了将字母刻在木板上的装置,供盲人摸读,但这种方法并不适合盲人书写。之后,德国人赫德福尔、瑞士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力、法国人霍维和英国人威廉·穆瑞等都对盲文的创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但是,真正创立近代普及型盲字的是法国盲人教育家路易·布莱尔。1829年,路易·布莱尔发明了以6个凸点为基本结构的现代点字法。这种点字盲文于1854年得到法国官方的承认,随后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并于1887年被国际上认定为盲人使用的正式文字。然而,这些西方盲文均以字母为基础,并不适用于中国盲人。因此,晚清来华传教士借鉴西方流行的盲文体系,结合中国汉字特点,创制了适用于中国盲人的汉字盲文。
“康熙盲字”(The Murray Numeral System)是中国最早的盲文,是苏格兰圣经公会的传教士威廉·穆瑞借鉴布莱尔盲文体系创制而成的,对之后其他盲文的创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威廉·穆瑞1843年6月3日出生于英国,1871年来到中国,负责苏格兰圣经公会在华北地区的工作。1873年秋,他到达北京。在北京街头贩卖圣经时,他与盲人接触后,产生了帮助盲人的想法。1874年,他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盲校——瞽叟通文馆。随后,创制了中国最早的盲文——“康熙盲字”,教导盲人读书识字,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创制汉字盲文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1889年5月,《教务杂志》上一篇题为《中国盲人》的文章中提到,穆瑞离开苏格兰时就已经掌握了梅尔维尔·贝尔教授的“聋人可视语言系统”。此外,穆瑞还有“梅尔维尔·贝尔教授的通用字母表,该字母表能被用来广泛地表达方言的特征” 。这一系统对穆瑞有很大启发,他认为可以对这一系统进行改造,使之成为盲人的眼睛。但这一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并未成功。之后,穆瑞还研究了穆恩的“凸点字母符号系统”和布莱尔的“点字法”。经过实践,穆瑞发现布莱尔的系统比穆恩的系统更有用,因为布莱尔的系统既适用于写作,也适用于记录乐谱。然后,他根据这一启示开始了新的探索。
“康熙盲字”的基本特征
穆瑞创制汉字盲文时没有使用字母系统,而是使用了数字。他发现“比起4000个字,408个不同音节的数字就足以表示汉语的语音”。
1897年4月,穆瑞在《北京盲校》一文中介绍自己创制的盲文体系时说:“威妥玛的《北京话音节表》原有420音,现减少到408个。这408个音按行排列,每10个字符为一行。在每个字上面写下它的编号,从第1‘阿’到第408‘抛’,在每个字下面写下它的发音。”可见,穆瑞创制的汉字盲文是以北京话为基础音的,并借鉴了布莱尔的盲文符号体系。
1891年6月,《教务杂志》上一篇题为《穆瑞用布莱尔法教育盲人》的文章中明确表示,穆瑞采用布莱尔盲文体系创制了汉字盲文,这种汉字盲文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官话(这里指北京话)音节中的408个音与1到408个数相结合。因此,学生的头脑中会自动反映出与每个音相对应的数以及每个数对应的音。这种联想是由一套非常巧妙而简单的408句构成的,它们排列有序,并从1到408进行了编号,每个句子都以相应的数字开头,并以对应的音结尾。因此,通过记住这些句子表,每个数字都会与它对应的音紧密相连,反之亦然。
第二,该系统具有简易性。只需要使用15个盲文符号就可以读写没有声调的汉语,而如果要同时表示声调和声音,需要30个符号。这种简易性具体表现如下:1、2、3、4、5、6、7、8、9和0分别由一个布莱尔盲文符号表示。要表示“56”,只需要将“5”前缀到“6”之前。要表示“387”,将符号3、8和7一个接一个地放置。当手指触摸到符号3、8和7时,大脑会立即反映出“387”,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387”所代表的声音。类似地,整个408个数都可以由这10个符号表示。但是为了将每个字和前面的字相区分,添加了5个字首符号(Initial Symbol),这5个字首符号仅用来表示100和199,200和299,300和399,400和408这四组数中的第一个数。在1到99之间有额外的字首符号。因此,当指尖停留在这5个字首符号中的任何一个时,学生就能识别新字的开头。
由于年代的久远和资料的有限,我们无法得知“康熙盲字”具体的符号系统。不过,1907年2月,《教务杂志》上一篇题为《教中国盲人》的文章中给出了当时适用于北京方言的盲文数字符号系统,并解释说“这种方言中使用的408种音都被编号了,数字只用于书写,学生必须记住与每个数相对应的音”,这应该就是“康熙盲字”的数字盲符。
“康熙盲字”的优点与不足
随着中国盲人教育的发展,穆瑞及其创制的“康熙盲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褒贬不一。穆瑞创制“康熙盲字”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康熙盲字”适用于盲人教学。1889年5月,《教务杂志》上一篇题为《中国盲人》的文章中就指出,穆瑞创造的方法是非常切实可行的,一个普通的盲童在六周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可以完全掌握阅读和书写,而对正常人来说想要认出书面语常用的4000个汉字,也需要六年的时间。此外,这一盲文被广泛运用在盲校中教导盲人。
其次,“康熙盲字”虽然是专门针对盲人创制的,但也同样适用于普通人。1894年9月,《教务杂志》上一篇题为《盲人教明眼人》的文章中提到,穆瑞学校一位盲人到北京郊区培训乡下妇女,不到一周,她们当中一些人就能够流利地阅读了。一个月后,所有人都能阅读,有几个人还可以很好地书写。由此可见,穆瑞创制的“康熙盲字”同样适用于普通人教学。
最后,“康熙盲字”不仅适用于记录汉语的语音,也适用于记录乐音。1889年5月,《教务杂志》上《中国盲人》一文中提到,北京盲校里的盲童听写乐谱的速度非常快,一刻钟就能写出一首普通的“福音歌”。通过在琴键上贴凸点符号的方法,盲人也学会了弹钢琴和管风琴。
然而,“康熙盲字”虽有以上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首先,“康熙盲字”以北京音为基础,因而主要适用于广大的北方方言区,并不适用于南方诸方言区。其次,“康熙盲字”的符号太多,不利于记忆。
综上所述,威廉·穆瑞有感于盲人的处境,首创了适用于中国盲人的汉字盲文——“康熙盲字”。康熙盲字作为我国最早的汉字盲文,有优越性的一面,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为之后其他汉字盲文的创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