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
2019年12月24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24日第1843期 作者:惠鸣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建设世界工业强国日益成为中国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在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下,这一主题的重大意义更加凸显。推动中国制造全面升级、建设世界工业强国不仅需要科技创新,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

  工业文化是围绕工业生产和消费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工业强国的经验表明,工业文化对推动工业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影响。世界主要工业强国无一例外拥有成熟的工业文化。德国人的严谨作风、美国人的创新精神、英国人的规范意识、日本人的敬业态度,都是其各自国家工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共同的文化特征都是尊崇科学规律,严格遵守规则、制度、标准、流程。在世界工业格局的演进中,虽然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美、德、日、英这些先发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球的份额都有显著下降,但是在雄厚的科技力量和成熟的工业文化支撑下,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全球依然处于引领地位。

  工业文化是融汇在国家工业“硬实力”中的文化软实力。一方面,工业文化是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不断升级,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工业文化的不断成熟对于提升国家工业形象和中国制造的文化定价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启发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工业强国,不仅要在科技研发、尖端工业装备和尖端制造工艺等领域向先进工业国家学习,不断寻求新突破,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工业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富有时代内涵的工业文化。

  近年来,全面加强工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2015年,《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培育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2016年,《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传承和培育中国特色工业精神,树立工业发展新理念,提高全民工业文化素养等一系列目标。这些目标高度契合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我国工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对工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些认识标志着我国工业文化建设已经推进到全面自觉的新阶段。

  在实践层面,21世纪以来,我国涌现了数以千计的以老旧工业厂房为依托建设的创意园区,这些园区在恢复工业厂房的空间利用、为城市注入文化活力的同时,也成为展示、传播城市历史和工业文化的重要空间与载体。同时,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工业旅游取得了很大发展。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与工业旅游已成为展示和传播工业文化的重要平台,对于我国工业文化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在工业精神领域,长期以来我国孕育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典型工业文化,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工业文化精神,涌现了大批富于创新精神的杰出企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示范力量正在引领我国工业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高度。

  尽管近年来我国工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例如,工业设计、品牌文化、工业体验文化和工业传播文化发展滞后;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程度较低;工业文化教育覆盖面窄。这些问题对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目标构成一定挑战。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的宏伟目标,工业文化建设需要全面提速。

  首先,建构当代中国工业文化价值基础。要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出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制高点出发,总结、提炼我国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领域的宝贵经验与价值内涵,并吸收借鉴国外工业文化有益成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全球视野、世界高度的工业文化价值体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引领我国发展的总指引,为新时代我国工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坐标,赋予我国工业文化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打造优秀的工业品牌体系。要努力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深耕现有品牌,开创新品牌,不断提升我国工业领域自主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增强我国工业品牌全球定价权,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打造优秀的工业品牌体系,需要培育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体系。在人才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与国际交流的高度融合,培养一流的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人才和工业设计大师。在科技方面,要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与工业设计的融合发展。在文化内涵方面,要深入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工业设计的深度融合,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的工业设计风格,充分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的文化赋值和价值提升作用。

  再次,打造工业文化体验和传播体系。要打造由工业遗址博物馆、工业体验馆、工业旅游等设施和目标组成的多层次的工业文化体验网络,使工业文化体验渗入公众日常生活。同时,要建设面向国内外消费者的工业文化传播平台及传媒体系,通过工业题材的影视、网络游戏、文学、美术、设计与工艺展、工业会展等形式,积极传播工业文化的价值内涵,引导全社会自觉关注工业文化。

  最后,优化工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要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为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品牌经营、追求卓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严格的监管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下专注发展。同时,要形成全社会尊重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氛围,使企业家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和世界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