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03月08日 10: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8日第284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赵徐州

3月8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妇女事业,时刻心系妇女群众,亲自谋划部署推进妇女工作,促进妇女发展实现全方位进步。在全国两会上,女性代表委员积极履行职责,参政议政,传递人民心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最美英姿,在倡扬文明风尚中发出最美声音,在逐梦美好未来中绽放最美风采,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图为女性代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本报记者 段丹洁/摄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界学者纷纷表示,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核心标志及其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作为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奇平认为,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抓手。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经济学院校长方洁表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重点解决发展质量问题,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更好地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她说,今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中,有28个在“5%左右”到“6%以上”的区间里,凸显了“质的有效提升”更为关键。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更高阶的需求必然引发生产力迭代更新和跃迁升级。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提出,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的生产力,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基础上所提出的新理念与新要求,是对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什么样的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回应,也是新时代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关键动力。他表示,新质生产力能有效克服传统生产力的不足,以新促质,带动技术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数字技术为主导,革新传统增长路径,促进生产要素创新组合;能够有效降低能耗,补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短板,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高,需求不足,更加凸显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晓燕表示,从国际看,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发展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的态势,新质生产力被视为全球经济摆脱困境和走出衰退的重要路径,为明确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引。从国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行不通,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契合我国经济转型需要。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万强认为,坚持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利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补齐发展的短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培育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的增长引擎,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互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张万强进一步说。

  以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

  新质生产力是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以高新科技驱动内涵式发展的生产力新形态,意味着传统生产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发生了质变。

  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任保平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涉及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实体性要素,以及科技、管理和教育三大渗透性要素。其内涵主要包括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以使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平台为核心,强调基于知识、信息和创新的新经济体系,鼓励高科技产业和更灵活的商业模式的发展。“质”代表了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创新驱动视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尤其是通过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来引领生产力的飞跃和提升。他表示,这种生产方式的演变意味着更加高效的资源利用,减少了对有限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给环境造成的负担。

  新质生产力注重科技创新,强调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新动力。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内涵和特征的生产力。它“新”在驱动能力上,是以关键性颠覆性新技术为主要动力的生产力;“新”在支撑载体上,是以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支撑载体的生产力;“新”在发展方式上,是摆脱了传统粗放式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新”在生产力要素上,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升级、拓展的生产力。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姚树洁表示,新质生产力包括新质的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创造更好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环境,以及提供更加高质量、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它追求的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经济的高效、低碳、环保发展。

  新时代发展条件下,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全面变革、充分合理配置和运用。

  在袁银传看来,首先,新质生产力以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释放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动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制度保证。其次,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具有高效能、高质量、高智能、可持续、绿色化的特质,使生产力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后,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基础性要素的全面革新与优化配置,改变了传统生产力“依附自然”“以物为本”的单向度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新质生产力‘新’在要素构成、组合形式和作用方式上,它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以形成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创新优势和高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标志的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力,代表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有机融合的全新质态。”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明确表示,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性、渗透性和引领性等突出特点,能够渗透引领多领域科技发展,不断催生新的产业领域和应用场景。新质生产力作用于传统产业,能推动要素重组和生产方式变革,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韩民春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新”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创新行为,既包括科学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的创新。他认为,激活创新的内生动力关键在于释放人作为创新主体的最大潜力。

  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都需要新质生产力发挥促进作用。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不断形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而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他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发展传统产业并不矛盾,关键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使其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

  姜奇平进一步表示,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他提出,要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努力方向,把提高附加值和核心技术的战略自主水平作为重要目标,通过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把大力发展战略产业与未来产业,同改造传统产业、加强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使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推动传统产业实现从旧质到新质的质变;把科技创新与市场创新结合起来,把提高生产质量与提高生活质量结合起来,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地方政府如何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差异性策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张万强提出,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盘谋划的原则,推进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形成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质生产力。他表示,一方面,要与本地优势产业相结合,促进优势产业嫁接、分立、提质、升级,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产业新生态,促进价值链向科技、服务、品牌等延伸,从而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要与本地科研条件相结合,充分利用大科学装置、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围绕智能制造以及相关交叉前沿领域,开展战略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提供创新源头。

  结合东北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丁晓燕认为,要牢牢扭住“新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现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换道超车”。她提出,要引入数据、算力等新生产要素,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培育一批新业态和新产业,最终形成新动能、产生新增量,形成创新驱动主导的生产力。

  结合内蒙古发展实际,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爱雪认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挥各盟市资源产业优势,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绿色”为发展底色,发挥新能源优势,提升绿色生产力,加大绿色科技创新研究力度,做强绿色制造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就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方洁建议,地方政府须做好“五篇文章”。第一,做好因城施策文章。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基础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和配合,完善产业生态,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制造、商业航天、量子技术等领域,形成一批差异化布局的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先导区。第二,做好抢抓机遇文章。立足本地实际,有选择地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加快本地区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第三,做好转化创新文章。结合地方需求,制定具体的转化创新策略,把教育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科技产出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第四,做好“双化协同”文章。通过绿色化和数字化协同发力打造新质生产力。逐步推动绿色生产由重点行业向全行业覆盖,实现新型工业化;逐步推动数字经济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延伸,缩小东西部地区“双化协同”资源差距。第五,做好量质兼取文章。对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对于经济基础较弱的地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壮大特色产业等,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区域城乡均衡发展。姚树洁认为,可以优先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较为成熟的东部沿海城市,并在内陆地区布局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他表示,要让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先型城市能够继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同时要让其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散并影响到新质生产力发展落后型城市,以激发这些城市的潜能、使它们以更快的速度去追赶。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