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遵循
2024年02月22日 09: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2日第2837期 作者:邹芙都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均作出要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多次强调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在坚持“两个结合”根本原则下,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蕴藉和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赓续不断的文化基因、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以人为本的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赓续不断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最能展现中华民族赓续不断文化基因的是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体系,反映了中华民族先民在创造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卓越智慧。地不爱宝,今人有幸,甲骨文、青铜器、简帛、碑刻、封泥、印玺、砖瓦、铜镜等材料源源不断问世,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汉字的物质载体和发展演变提供了更多可能,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载体的地位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话语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使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今天国际化的现代汉字,汉字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传承发展。

  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质。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文明不仅各具特色,而且交流频繁、浑然一体。关于中华文明起源,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著名的“满天星斗说”和“多元一体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如三星堆文化既有其鲜明的古蜀特性,同时又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有明显的共性。三星堆文化在传承自身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互鉴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样态,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秀代表。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共建国家的物质交流与文化互动,而且奠定了中外精神层面交流融通的基础。

  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追求,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一贯的价值追求。东汉思想家仲长统曾云“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精辟地概括了儒家人本思想的精髓。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中的具体体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价值追求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厚植中华文化沃土,汲取中华文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华文化给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周易·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品质从古至今都是激励中华儿女刚毅坚卓、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必将持续赋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认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儒家的以德化民、墨家的兼爱尚同等思想对增强民族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拓展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自古就长于交流互鉴,且善于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古人在二合范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复合范铸法,铸造出造型复杂的青铜器,在东地中海青铜文明和亚欧草原青铜文明之后,形成了独特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在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中华文明善于汲取其他文明中的有益成分并创造出新的文明样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国际视野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为世界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中华文化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劲动力

  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更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劲的实践动力。

  中华文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积蓄了深厚的思想伟力。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得到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高度认同。伏尔泰认为儒家思想可以为法国政府提供借鉴,他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这与孔子的思想高度契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天下为公,万国咸宁”的公平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义利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深厚的思想伟力。

  中华文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文艺形式。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艺形态,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经典,以及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被中国先民传承下来的文学艺术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至今仍然流行在我国乃至很多国家,成为人们创作或创新源源不断的“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更加突出,中华文化中的文艺百花园不仅为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给养,更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特色的文艺素材。

  中华文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卓越的中国智慧。引领世界的“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高度肯定了“四大发明”等中国古代科技对改变西方文明进程和推动世界文明进程所作出的贡献,“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中,多次谈到要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劲动力。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是贯彻落实“两个结合”原则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而且充分运用、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