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整体观提升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成效
2024年02月21日 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1日第2836期 作者:苏斌原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医整体观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与临床实践理论,为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构建多维度学生心理危机测量指标体系、提升新时代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成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基于中医整体观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中医整体观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作为中医学主要理论体系之一,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的五脏六腑、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病理上的五邪六淫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也有着密切联系。中医整体观主张“脏腑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脏腑合一”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以精气血津液为基础,六腑形体五官九窍紧密协作的有机整体,各部分是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形神合一”认为人不仅要养生,更要养神,强调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密切联系,人要主动顺应新形势下时代的发展。

  中医整体观视域下提升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实效,需要从“以症状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改变以往采用单一症状指标进行心理危机筛查的方式,构建综合性评估学生的心理危机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数据显示,在自杀身亡的人群中,只有不到1/3的个体能够在危机发生前被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发现。尽管多年来学者们对自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年指出,全球自杀发生率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长了60%。开展心理筛查、建立心理档案,是目前学校进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重要手段。学校主要通过一种或几种自评量表进行评估,由学生主动报告来检测和发现心理危机状态。评估内容以症状评估为主,其他维度较少涉及,缺乏对应激事件和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等保护性因素以及易感性因素的监测和综合评估,而且预警的仅是症状人群。各学校心理档案内容和工具不统一,缺乏规范,无法根据多种工具的综合运用和不同维度的组合来提高预警心理危机的特异度。

  研究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根本目的之一,是有效地对个体心理危机进行监测与预警,从而能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预防自杀事件的发生。当前国内对学生自杀风险问题已有不少研究,但由于测量工具、心理危机检测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局限,一直无法较好地解决学生心理危机风险识别的实效性问题。回顾过往研究,有学者整理了过去50年间365个有实证研究支持的有关自杀风险的论文,结果发现所有单个风险因素对自杀意念与自杀行动的预测效力都不高,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风险因素指标单一,不能很好地区分影响自杀意念和自杀行动的因素以及忽视了自杀行为产生发展的过程。

  以往的研究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同质的整体来探讨造成心理危机的风险因素,而且多数研究只关注一个或少数几个风险因素对学生自杀危机风险的影响,但现实生活中自杀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单个因素导致的结果,其往往是在多种因素协同发生、交互作用下产生的。这直接导致以往学校心理普查中使用单一指标筛选重点关注人群时假阳性率过高等问题。由此,本研究提出在中医整合观视域下运用个人中心分析方法来进行心理危机风险识别。个人中心分析方法(包括潜在类别模型、潜在剖面模型、潜在转变模型等)利用样本的异质性确定存在于一个样本中的亚群组数量,体现了变量间关系的个体差异,其相对于传统的变量中心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

  构建多维度心理危机测量指标

  基于中医整体观的思路,在以往心理危机风险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可尝试探索影响学生心理危机潜在风险的应激因素、症状因素、易感因素和保护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合适的测量指标,并以核心测量指标建立学生心理危机潜在风险的剖面模型,从而进一步探索和构建学生心理危机潜在风险的测量指标与核心指标。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在3126个大学生样本数据中对测量指标逐一建立回归方程分析,对初始选择的24个测量指标进行不断筛选、交互印证,根据每个指标对自杀意念的回归路径系数和方差解释率进行选择,发现了与大学生自杀风险关联密切的4个维度19个测量指标。(1)应激因素:重大负性事件、日常烦恼事件;(2)情绪与精神症状因素:既往自杀倾向、自伤行为、抑郁、焦虑、绝望、心理痛苦、睡眠质量、精神病前驱症状;(3)个人易感因素:童年创伤、边缘性人格、冲动性人格、压力消极应对、生命意义、情绪调节能力、心理韧性;(4)环境保护因素: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其中,关联程度最高的8个核心指标分别是边缘性人格、精神病前驱症状、心理痛苦、自伤行为、焦虑、既往自杀倾向、日常烦恼事件和情绪调节能力。这8个核心指标可作为高校新生心理普查测量指标的首要选择,同时也为高校开展“守门人”培训课程指明了方向。高校以往开展的“守门人”培训课程大多是有关心理健康常识、情绪与压力调控等内容的,虽然能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但对心理危机预警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建议增加有关边缘性人格、自伤、精神疾病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中医整体观不仅阐述疾病产生的原因,同时对临床上的诊法、辨证、治疗起着关键作用。在中医整体观思路的指导下,要以发展、动态的视角去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不同状态,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类别特征的学生心理危机潜在风险提出更加精准的干预方法。本研究发现了大学生心理危机潜在风险的三个异质潜在类别群体。类别1情绪困扰组表现出“此消彼长”的特征,虽然他们会经历一些日常烦恼事件,产生各种较轻的情绪症状,呈现出“灰色”的心理状态,但他们有着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保护网,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朋友倾诉和家人支持等方式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问题,较少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占比为49.90%,是占比最多的一类人群,这也比较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认知。类别2心理健康组占比为32.58%,呈现出“富者更富”的特征,他们呈现出最低的压力和更少的情绪精神症状,却有着最高的心理功能和社会支持等保护因素。类别3高风险组表现出“穷者更穷”的特征,处于典型的“祸不单行”的不利处境。高风险组学生在应激因素、情绪精神症状因素和个人易感因素上的高得分概率都是最高的,而在家庭功能等个人和环境保护因素上的高得分概率却是最低的,容易表现出突出的抑郁、绝望和痛苦等情绪症状,并存在一定的睡眠困扰。高风险组占整个群体的17.52%,是高校心理普查工作中需要重点识别的对象,也是高校心理危机工作重点干预的对象。

  中医整体观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三方面来阐述健康的概念,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二者的协调及各自内部的平衡维系着人体的健康。如果任何一方或任何一部分发生偏移或过及,人体的机能就会由生理向病理方向转变。从中医整体观视角看,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应激、个人易感和环境保护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且往往以情绪与精神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学校在开展心理危机筛查时,应改变采用单一症状指标筛查的方法,注意多指标应用,综合性评估自杀风险值。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学校要针对当前存在的病因症结,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积极融入“脏腑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等中医整体观思想,将心理育人工作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育人工作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工作格局。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