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心理学看阈下抑郁情绪障碍
2024年02月21日 10: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1日第2836期 作者:邱亚洪 马利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与卫生工作,把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综合治理范畴。2023年10月9日,教育部提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智慧和养生理念。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频发,从中医药“治未病”思想角度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审视、治疗和干预显得尤为必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和独特的卫生保健资源,需要发挥其对心理健康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中医视角下情志病症的发生机理

  中医药心理健康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通过进行独特的理论体系建设和临床实践,中医理论提出对不同类型的体质和情志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调理,以达到身心并治的效果。早在两千多年前,典籍《黄帝内经》就已提出五脏对应五情的理论,借助朴素的五行规律调节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利用独特的心理疗法,如情志相胜法、以情制情法等,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然而,社会对中医药心理健康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较低。面对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疾病,许多人仍然将其视为西医甚至精神疾病的领域,对中医心理学现存的解读视角和治疗理念缺乏了解和信任。

  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在中医术语中可被概括表型为情志疾病,其与偏颇体质类型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由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决定,表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受遗传、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会逐渐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体质状态。情志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心理活动,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不同偏颇体质对情志疾病的易患性也有所不同。一方面,偏颇体质可以决定情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有明显偏颇体质的个体容易感受外邪,导致肝郁不舒、情绪不畅,易出现“郁证”;而气虚体质的人由于正气不足,容易出现疲劳、乏力等症状,也会影响情绪的表达和管理。另一方面,情志变化会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气血津液的运行,助长偏颇体质的形成。例如,长期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气血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进而导致气郁体质的形成。可见,从中医心理学视角了解情志病症的发生机理有助于人们从“天人合一”身心角度“知其所以然”。同时,中医学一直倡导“未病先防”,扩展至心理健康领域,提示我们需要关注情志疾病的先兆线索。

  阈下抑郁与偏颇体质显著相关

  阈下抑郁是指具有一定抑郁症状但不满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又称作亚临床抑郁,是抑郁症的先兆阶段。阈下抑郁的主要症状表现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虽然其症状数量及持续时间均未达到抑郁诊断标准,但严重者会出现自杀意念及行为。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危险预测因素,临床研究显示,80%的自杀者在真正实施自杀行为前出现过自杀意念。在中医学中,阈下抑郁归属“郁证”范畴。郁证的病机为气机不畅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临床上常表现为心情抑郁、易哭易怒、胸胁胀满等。阈下抑郁的主要致病因素为情志内伤,但病发与否不仅与外在精神刺激有关,而且与个体体质因素密不可分。

  在体质的概念维度中,体质可被划分为平和体质和偏颇体质。平和体质是理想的健康体质状态,气血运行良好、脏腑功能状态强健,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与之相反,偏颇体质个体体内气血阴阳已失调,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健康状态一般。具有偏颇体质的个体会对某些情志表现和疾病具有易感倾向,对特定情志的发生发展形成“偏好”,即该情绪的发生较为经常,且持续时间较长,发作强度较大。研究发现,一些偏颇体质与阈下抑郁或抑郁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包括气郁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等,其中又以气郁体质与阈下抑郁或抑郁的关系最为密切。气郁体质是因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体质状态,主要表现为性格内向而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等。具有该体质的个体对抑郁情绪易感性较高,容易在体内产生局部或全身气机不畅的现象。杨小燕等人对500例心理咨询门诊病人的中医体质及其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气郁体质与抑郁状态密切相关。类似地,陈文雅通过对伴抑郁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调查发现,气郁体质是致病兼夹体质组合的高频因素。可见,气郁体质是导致情志疾病(尤其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针对气郁体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正常人或疾病患者,对身处疾病过渡阶段即亚健康状态的人的体质特点探究不足。

  气郁体质与情绪调节能力弱

  造成抑郁情绪加重

  基于此,研究阈下抑郁阶段的知情意特点具有重要的预防指标意义。以在校大学新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阈下抑郁水平、情绪调节能力、偏颇体质以及自杀意念展开大规模横断面测量和调查,结合网络分析技术和中介模型技术对所采集的大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阈下抑郁群体气郁体质特征比正常群体更明显,抑郁情绪表现也更为严重;同时该群体的负面情绪调节能力较正常组薄弱,是产生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可见,显著的气郁体质特征与不擅长使用情绪调节策略是这一群体产生极端自杀念头的直接危险因素。由于有意识地使用恰当的策略调节负性情绪体验是认知功能的重要缩影,其与自杀意念紧密相连反映了阈下抑郁群体在认知功能上存在缺陷,更容易受困于认知僵局而无法及时使用调节策略进行调整和抽离,从而产生高强度的不良情绪体验。同时,气郁体质作为阈下抑郁个体不同于正常个体而产生自杀意念的另一关键因素,也可能为产生自杀意念提供了潜在的生理环境条件。此外,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发现了阈下抑郁群体的气郁体质诱导其产生自杀意念的特异作用路径,即阈下抑郁组的气郁体质可以预测自杀意念的产生,并受到不同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在阈下抑郁组中,对于低情绪调节困难组,气郁体质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较弱;而对于高情绪调节困难组,气郁体质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较强。在正常组中,调节效应则不显著。综上,阈下抑郁群体深受负面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困扰,这一因素与气郁体质互相促进,合力使抑郁情绪恶化,并为自杀意念的萌生提供了生理和心理的“温床”。

  目前的研究结果已证实,气郁体质和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困难是阈下抑郁群体形成自杀意念的特异身心易感因素,且二者耦合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医体质学说就阈下抑郁群体的身心特点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不同理解维度。阈下抑郁当责之于肝失疏泄,其突出的气郁体质特点反映出气机不畅是重要诱因,尤以肝气郁结阻碍气机通畅。《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中医理论认为,肝者具有主疏泄、调情志、贯阴阳、统气血的功能,其既藏有形之血,又疏无形之气。由于肝气疏泄不及,情绪郁结不行则失于条达,肝气滞则心气乏,表现为心中懊恼、心神不宁,会有郁郁寡欢、悲忧善哭等情志表现。尽管相关情绪的波动强度低,但长期存在或反复出现仍会成为致病机理。肝失疏泄影响脾胃运化和气血生化,日常饮食营养吸收运作的正常秩序过程失调,为致病情志提供“寓所”而栖居。医家张志聪有云:“五脏化五气,以生五志。用志则伤气,气伤则脏伤。”肝气滞则化火,聚湿则生痰,火郁经络,痰郁脉络,进一步加重气机不利,引起一系列脏腑虚实寒热的病理改变,影响生命和生活质量。可见,对阈下抑郁亚健康状态进行调理时,应从肝论治,调肝解郁,舒畅气机,痰火气兼顾,以期肝疏气调、气血平和而愈。

  中医历来强调“上工治未病”。体质可调论指出,偏颇体质是动态变化的,从未病之态着手调理有利于预防或减少情志病的发生。预防阈下抑郁等亚健康状态向疾病演进,重点在于改善机体已有的体质特点。在未病之态时,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气郁体质,进行调整优化,以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性,是防治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阈下抑郁的最佳选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医医学语言概念隐喻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22FYYB03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