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心理学及其与宗教和精神性的关系
2022年11月29日 10: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29日第2540期 作者:梁恒豪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禅修等东方宗教文化在西方逐渐流行起来,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包括马斯洛(Abraham Maslow)、苏蒂奇(Anthony J. Sutich)和格罗夫(S. Grof)等人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他们越来越不满于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学,且其代表人物都认为要向东方文化学习。格罗夫基于自己在临床LSD研究中的经验,痴迷于更高状态的心理意识,他后来在与马斯洛的一次会议中提出了“超个人”这个单词,并得到马斯洛的认可。1969年春《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苏蒂奇作为主编,麦克尔·墨菲是执行主编,编辑部其他成员组织了一个“谁是谁”的意识运动,其成员有格罗夫、马斯洛、阿兰· 沃茨、休斯顿·史密斯和精神综合学的创始人罗伯托·阿萨吉奥利(Roberto Assagioli)。与此同时,超个人心理学联合会也在同年成立。1971年,超个人心理学会正式建立。

  超个人心理学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体系,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其中包含着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但不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的;后者包含着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科学研究,但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与世界精神传统的联系。超个人心理学对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持同等尊重态度,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地整合,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心、灵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人类自身。

  超个人心理学是西方深度心理学与东方高度心理学的融汇,它致力于将心理学的关注焦点从个人的病态扩展到超越性,也就是将宗教、哲学所关注的人生终极议题纳入心理学研究范畴,从而使心理学更加完整。

  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基于人本主义,又称为后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继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后心理学领域的又一影响深远的思潮。此外,它还受到佛学理论(禅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古印度瑜伽思想、冥想、巫术等的深远影响,其目的是使人类开发潜能、通晓真理,指明人类心灵的前进之路。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更大的自我,植根于更大的自我;人的使命也不只是自我实现,还需要自我超越。这是超个人心理学理念的核心。寇布莱特指出,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不论是遗传学、生物化学、神经科学的研究,还是家庭系统、母婴互动、童年早期发展的研究,都无法为生命的基本问题提供满意的答案。也就是说,只考虑到天性或教养的表面解释,都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有涵盖并超越先天及环境的精神性维度,才能为人类存在的问题提供适当的答案。超个人心理学结合了世界各种精神性传统和现代心理学知识,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人的本质是精神性的。超个人心理学肯定了现代心理学和各种世界精神性传统对人本质的认知,生命的本质既是心理的(psychological),也是精神性的(spiritual)。超个人心理学强调精神性对自我心理结构的支撑性作用,认为只有将现代心理学和世界精神传统关于人性的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性模型。超个人心理学认同休斯顿·史密斯的精神性架构,认为永恒哲学主张有四种认同的层次:身(body)、心(mind)、魂(soul,个体性的终极所在)、灵(spirit,个人的大梵/佛性)。身、心层次是传统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层次;魂、灵的层面认为魂是人超越生死的部分(轮回),是每个人独特的精神性本质,是“与精神有关的认同”,灵则是“对神性的认同”。在印度教中,神性就是永恒而本自具足的大梵,佛教中即为佛性。灵的范畴超越了主客二元性,归于“一”的范畴。该理论还将永恒哲学的宇宙论分为四种层次:人间层面(the terrestrial plane)、中介层面(the intermediate plane)、属天层面(the celestial plane,与人格化的神性有关)和永恒层面(the infinite plane,非人格化的神性)。

  意识是多维度的。超个人心理学倡导研究意识的不同状态。在传统心理学中,意识的变异状态或被看成病理学的枝节问题(例如神秘结合被视为假性精神分裂症),或被当作简单的白日梦而遭到忽视。用致幻剂改变意识的研究、非药物技术的运用(如通过静修等途径导致意识状态的改变),以及关于世界宗教的研究等,都证明大多数人通常状态下的意识只不过是表面现象。精神体验常常使一个人达到一种扩展的意识状态,从而显示出通常状态下意识的局限性。意识的其他维度或其他方面显示出传统的智慧真谛,即宇宙间所有存在的连通性、一切外在多样性之间的统一性等。

  人的内在生命是智慧之源。几千年来宗教传统都宣称我们的本性是巨大的智慧之源,我们能够而且应该寻求内在的真正的智慧。弗洛伊德将潜意识看成是盲目而混乱的欲望之仓库,荣格则认为潜意识深处蕴藏着丰富的智慧。超个人心理学发展了荣格的思想,更明确地指出,为了获得更大的心理整合,必须进入内在智慧。这种内在智慧就是生命深处的精神本体。因此,我们的自我(self)往往是一些生命的表象,而非生命的真相。超个人心理学认为,我们必须不断地向内寻求,才能发现真我之所在。

  生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行为、欢乐和悲伤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有意义的,它们不是任意的、无意义的事件。超个人心理学使我们用更开阔、积极的眼光看待生命。严格的存在主义立场认为,健康是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里创造意义的结果。与此相对照,超个人的观点认为,健康是我们揭开生命固有之意义的结果。超个人的观点看到,人一方面要不断发现深层意义,同时又试图不断地建构和解释这种深层意义。发现生命的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疗价值,这与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的如下观察相一致:一个人可以应付任何事,只要它是有意义的,无论它多么可怕。生活的创伤和悲剧往往提供了进入精神世界的动力。在黑暗中,心灵最痛苦之处可能会出现一抹补偿的光芒,一种安慰、康复和新的成长可能由此开始。

  精神之路是丰富多彩的。在精神寻求中,对心理治疗师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一切精神之路。教条地执着于任何一种特殊的灵修(spiritual practice)之路对超个人实践来讲都是十分局限的。如果说需要遵循某种教条的话,那就是不要遵循教条。通往神圣的道路不是单一的。既然精神之路多种多样,那么具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尊重多元化的道路(包括无神论)是至关重要的。整合世界各种文化传统的宗教、哲学及其践行的知识,并将其纳入现代心理学的架构,就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使命。

  精神性促进健康和疗愈。超个人心理学认为,将意识中的意志和抱负与精神性的渴望结合起来具有更高的健康价值。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价值就是确认了精神性的渴望会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虽然这一方式并不必强迫人进入精神性的信仰道路,但其认知方式及更根本的精神性方向能够使人更进一步联结疗愈的力量,为心理的整合创造最适当的条件。

  超常意识状态需得到重视。超个人心理学一开始就受到超常意识状态研究的影响。超个人心理学认为,超常意识状态是获得超个人经验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强大的力量,对于疗愈和成长都有帮助。但同时也须知,要谨慎地引发超常意识状态,那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进路

  超个人心理学采用“超个人”一词就是为了研究那些超出正常健康状态的人,研究那些处于不同意识状态下的人。它认为我们可能低估了人类心理成长和健康的潜能。例如,在高峰体验、沉思和转换的意识状态下,人们普遍会产生某些深刻的内心体验。这些体验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许多研究表明人类心灵中确有尚未开发的潜能,其中就有研究发现,运用特殊的训练方法使人产生上述体验,不仅能有效地祛除疾病,还能使人延年益寿。

  超个人心理学并不反对主流心理学的科学实证方法。目前它已在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发现了一些支持性的证据。例如,通过意识训练来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的过程,改善心率、血压、胃肠活动和激素分泌等;运用沉思训练可以减轻焦虑、减少吸毒、增加知觉敏感性等。在生化研究中发现,沉思训练还可引起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从而改变人的应激反应等。总之,超个人心理学力图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验证这些心理现象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探讨其科学机制,以改善人的身心健康。

  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谁也没有理由假设只用一种简单的心理学理论就能把人类心理的全部复杂性包揽无遗。因此,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应当有效整合,才能达到对人类本性的全面了解。沃什认为这种整合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科学实证与理性思维,即运用感官观察、数据分析和测量,对各种主客观心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第二是内省、现象学分析和动力心理学研究,即运用描述分析、心理治疗、反思研究等方法来探讨那些暂时不能进行实证研究的心理现象;第三是东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整合,即通过对东方的佛教、瑜伽功、道家学说、吠陀经中有关心理现象等的研究,结合西方的科学训练方法来研究超个人心理现象。尽管这三个方面的整合还存在异议,但基本反映了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当前趋势。正如沃什所说,“关注这三种方式之一的心理学派别或知识领域常否认其他方式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但是,对于寻求包含全部人类经验、自然潜能和发展的心理学来说,所有这三种方式可能都是必要的”。

  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的关系

  凸显人类精神性的维度。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试图以科学的方法去发现人类经验,却长时间忽视了精神的领域,而这一领域始终是每一种文化贯穿历史的核心所在。西方历史上,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了若干个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分离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怀疑精神,西方科学就逐步将形而上的沉思放到一边而仅仅将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实验上。心理学作为后来兴起的科学,要获得独立科学的地位,便只能效仿其他科学的风格,对一切宗教与哲学敬而远之。超个人心理学认为,现在需要再次将精神性带回到科学和心理学思想中来。

  超个人心理学不是宗教。超个人心理学非常关注宗教现象与神秘体验,但它并非从宗教迷信的视角来盲目信仰,而是试图通过对宗教体验的研究,探讨其中的智慧和心理作用。

  将超个人心理学视为宗教,是对其最严重的误解。“超越性”“精神性”这些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通常也是宗教主题,因而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但超个人心理学所研究的超越性经验或精神领域,远比宗教经验广泛。例如各种审美经验、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入迷和惊喜、日常生活中对弱小生命的关爱等,都是带有超越性或精神性的。当然其研究对象也包括宗教经验,所以宗教经验只是各种超个人经验的一种。概言之,宗教经验属于超个人经验,但并非所有超个人经验都属于宗教经验。

  整合宗教传统的心理资源付诸应用。超个人心理学家研究宗教与其他心理学家研究宗教确有不同。超个人心理学家试图将各种宗教传统中有关精神成长的理论、经验和灵修技术(如瑜伽、禅修等)整合到心理学中,特别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中。同时,他们还关注与宗教有关的心理病理学问题,研究如何预防与治疗因宗教的消极作用而导致的心理损伤。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