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
2022年11月28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28日第253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勾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战略步骤、重大原则和具体实践,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方向、行动路径。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的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助于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落地生根。

  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是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由此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基本观点。

  11月19日,在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机构在济南举办的“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暨第五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郝立新表示,“六个坚持”体现了根本性和贯穿性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态度和价值立场的统一、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我们党的理论与人民性的关系;坚持自信自立体现我们党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有的精神状态和宝贵的精神法宝;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精髓,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开拓创新的基本遵循;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要求;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统领科学思想方法的辩证法观点;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用中国哲学特有的智慧和语言表达了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秦刚提出,这主要体现在,我们在实现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现国家法治化进程中开启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实现文化时代化过程中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外部支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础框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世界意义,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彰显中国现代化世界意义的需要。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制度、路径、文化,都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创造、塑造、部署和拓展。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没有人类文明新形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构想的守正创新;从中国现代化进程来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得到了切实的推进和拓展;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横向比较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时代纠偏;放到人类文明演进历史长河中来比较,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贵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开辟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在揭示真理、阐释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中实现了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理、学理和哲理的有机统一。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韶兴认为,从高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角度来看,要加快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术化、学理化和学科化建设。他认为,这是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内在要求,是系统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形成发展创造的历史逻辑,是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文明演进规律认识的内在要求。要通过对党的自身成长规律、历史规律、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发展完善规律和创新逻辑等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进一步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学术化强度、学理化深度和学科化水平。

  陶文昭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的重大时代课题,揭示了新的理论创新机理,包含着丰富的原创性内容,贯穿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引新时代伟大的社会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从广度和深度上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