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玄英会通道玄佛
2020年07月28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8日总第1976期 作者:周诗华

  隋唐道教重玄学是道家思想继先秦道家、魏晋玄学之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成玄英(608—669年)是唐初道教领袖,曾与当时佛教领袖玄奘进行过佛道论辩,唐太宗封其为西华法师。成玄英属道教重玄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其思想的最大特征在于道玄佛的会通,即融合先秦道家、魏晋玄学、佛学三种思想资源为其重玄之道服务。

  成玄英批判地继承了玄学家郭象的“独化论”思想。汤一介在《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中说:“所谓‘独化’是说事物都是独立自足的生生化化。”郭象认为既没有生成论意义上的造物主,也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源根据,万物独立自足地生化,禀赋着各异且不可更易的天然之性。成玄英则认为“独化”仅体现在形而下层面。他在《南华真经疏》中说:“寻夫生生者谁乎?盖无物也。故外不待乎物,内不资乎我,块然而生,独化者也。”意即若要一步步追问创生万物的造物主又是由谁所创造这个问题的话,是无穷尽也没有答案的。因此万物于外不需要他物来创造,于内也不是由自己创造,而是完整、神秘地自然而生,世间万物参差不齐,变化多端,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独化自生”。万物皆是自给自足的生生化化,自古如是,往前追溯没有起源,往后遐想也没有终点,“是知天地万物,自古以固存,无未有之时也”。

  成玄英吸收了佛教“缘起性空”思想,认为形而下层面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独立自足地存在,独立个体事物的存在其实是因缘和合而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成玄英在《南华真经疏》中认为:“而彼此是非,相因而有,推求分析,即体皆空也。”万物“缘起而生”,故而个体事物的存在是没有其质的规定性的,所谓禀赋于“独化”的天然之性,其实质是空幻不真的。但这并不表明成玄英否定了“独化”思想。“缘起而生”的个体事物是无常的,其存在现象是假有。成玄英吸收了佛教大乘中观学说,在提出万物“缘起性空”的同时,亦强调对假有的观照,认为不滞溺于空有两边才是中道正观,“言圣人动寂相应,则空有并照”。“夫天地万物,其体不二,达斯趣者,故能混同。是以物我皆空,百体将为尘垢。”万物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独化自生”,个体事物的存在其实是“缘起性空”,体知这个道理就能够不再滞溺于物与我的偏见,做到与天地万物的混同。可见,“缘起”和“独化”在成玄英思想中并不矛盾,二者都是在说万物形而下层面存在的本来状态,只不过“独化”是从整体而言,“缘起”则是个体视角。

  不同于佛教中观学“空”义对本源自性彻底地破斥,成玄英思想中的“空”仅体现在形而下层面,其所破斥的也只是万物形而下层面的天然之性。而在形而上层面,成玄英继承了先秦道家和魏晋玄学家王弼对于“道”的理解,认为万物都是以“道”为其存在的终极根据。这亦是成玄英思想与郭象“独化论”的不同之处,郭象的“独化自生”是彻底的,形下形上的本源都被取消,万物的存在是一种随机、神秘的状态。成玄英的“独化”仅体现在形而下层面,万物在形而上层面皆以“道”为本。在《道德经义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句下,成玄英说:“始,本也。虚无至道,陶甄万物,二仪三景,何莫由斯。故指此无名,为物之本。”这是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万物无不以“道”为终极根据来实现自己、规范自身。成玄英思想中的道物关系是一种本末、体用关系,其与万物的先后关系并不是侧重时间、空间顺序,而是强调逻辑顺序。成玄英将作为根据的“道”称为“妙本”,认为这样的道物关系就是“道生万物”,也就是“夫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绝名言,离诸色象,天下万物皆从此生”的宗旨。

  与王弼“以无为本”将“道”解释为对万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的“无”不同,成玄英思想中的“道”作为万物之本,其最重要的体性是“虚通不滞”。成玄英在《道德经义疏》中强调:“道以虚通为义,常以湛寂得名。”所谓“虚通不滞”就是说“道”不滞溺于任何一边,如“道”非高非低、非善非恶等。成玄英吸收佛教三论宗“四句百非”的思维方式和遮诠的诠释方法,在其著述中对于“道是什么”的论述,很多都是通过论述其“不是什么”来完成。万物都有各自具体的属性,如真假、生灭、愚智、善恶等,“道”若是也滞溺于其中任何一边,那么“道”也不过是红尘中一俗物罢了。

  万物在形而下层面既是“独化自生”又是“缘起而生”,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整体与个体),但无论哪个角度,万物在形而上层面都是以“道”为存在的终极根据。成玄英在《南华真经疏》中提出:“一者绝有,二者绝无,三者非有非无,故谓之三绝也。夫玄冥之境,虽妙未极,故至乎三绝,方造重玄也。”他将“独化(有)”之道、“缘起(无)”之道、“道生(非有非无)”之道统一在重玄之道的内涵中,三者合一共同构成了重玄之道。但重玄之道不是三者机械地相加。上文所引疏文中“绝”字最为重要,成玄英吸收天台宗智顗大师“空假中三谛圆融”的思维模式,认为重玄之道虽“有”却要“绝”之,虽“无”亦要“绝”之,虽“非有非无”还是要绝之,如此“三绝”,不滞于这三重内涵的任何一边乃至“不滞于不滞”,才是重玄之道的真正内涵。因此他在《道德经义疏》中说:“岂唯不滞于滞,宜乃不滞于不滞,百非四句,都无所滞,乃回重玄。”成玄英以此完成了道玄佛会通思想的核心构筑,在其思想中,万物“从道而生”“独化自生”“缘起而生”三者互不矛盾,共同且完整表述了形而下层面和形而上层面万物存在的真实样态。将“独化”和“缘起”说限制在形而下层面,而以形而上之“道”统摄之,是成玄英道玄佛会通思想最重要的理论创造。

  综上可见,成玄英道玄佛会通的重玄之道是“道生”“缘起”“独化”三层内涵的合一与超越。成玄英以此完成了道玄佛三种思想资源的会通,在道家思想内部,他复归老庄之“道”的传统,继承、批判并超越了以郭象思想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对外“援佛入道”的同时引“道”入“空”,避免了因为只谈“空”而偏离道家思想根本旨趣的理论困境。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