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用唯物史观考察基督教的早期历史,留下基督教研究三部曲,即《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启示录》和《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他说,“原始基督教的历史与现代工人运动有些值得注意的共同点”。这一判断引发了一些误解,人们以为恩格斯晚年对待宗教的态度相比青年时期有了温和的转向。
恩格斯说,基督教和现代工人运动一样,“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基督教和工人的社会主义都宣传将来从奴役和贫困中得救;基督教是在死后的彼岸生活中,在天国里寻求这种得救,而社会主义则是在现世里,在社会改造中寻求”。安东·门格尔就此质问:为什么在罗马皇帝时代土地占有大集中的情况下,在几乎纯粹由奴隶构成的当时的工人阶级受着无限痛苦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并没有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出现。恩格斯明确回复:这个“社会主义”在当时可能的程度上,确实是存在过的,甚至还取得了统治地位——那就是基督教。只不过,当时的这个基督教,只能寄希望于在彼岸世界实现社会改造,而不是在现世里。
恩格斯从阶级特点、群体意图、所受遭遇和最终结果这四个方面比较了原始基督教与现代工人运动的相似性。他认为原始基督教事实上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在现代社会由工人运动所发挥的作用。其实,原始基督教与现代工人运动的这种相似性并非单一现象,中世纪的农民起义也有类似特点。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1850)中指出,反封建的革命反对派总是带着强烈的宗教色彩,以神秘主义和异教的形式出现。当时由闵采尔领导的农民平民异教,就是为复兴日益蜕化的原始基督教而斗争。恩格斯还特别观察到,闵采尔已经在利用基督教的形式宣讲一种泛神论,它同近代的思辨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接近无神论,这样的政治理论远远超出了16世纪的社会政治条件。闵采尔的纲领与其说是当时平民要求的总汇,不如说是对当时平民中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因素的解放条件的天才设想。
正是早期的这种观察使得恩格斯对原始基督教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样才有了晚年那一系列的研究。那么,原始基督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以至于恩格斯说它与现代工人运动具有相似性。《启示录》写成于基督教诞生最初期,大约公元67—68年之间。作为《新约》中成书时间最早的一篇,它“以最朴素的真实性和相应的习惯语言反映出了当时的观念”。因而在展示原始基督教的真实面貌上,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启示录》由开篇的七封信和正文组成,记录了使徒约翰在拔摩海岛上看到的异象。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恩格斯有如下几点观察:第一,七封信里已经有了基督教的一个根本观念,即一切时代、一切人的罪恶因耶稣基督的自愿牺牲而得以赦免。正是凭借这一观念,原始基督教后来得以发展成为世界宗教。第二,作者总是自称或称呼教友为“犹太人”,而非别的什么称呼。由此可见,这里的基督教还不曾有自我意识,他们自认为代表着犹太教发展的新阶段。第三,最初的基督徒也分裂为诸多宗派。作者就像抨击罪恶的外部世界一样,激烈地抨击这些宗派。第四,七封信中强烈号召同道者热心宣传,勇敢地公开承认自己的信仰,不屈不挠地对内外敌人进行斗争。第五,正文描述的一连串幻景,均来自基督教之前犹太教的材料。属于基督教的仅有一点,即强调基督的王国快要到来,而复活的殉道者是光荣的。
最初的基督徒主要来自人民的最低阶层。他们饱受苦难,因而很容易形成革命的因素,其中有城市里破产的自由民,还有被释的奴隶和未被释的奴隶,尤其是后者,以及陷入严重债务的小农。被奴役、受压迫、沦为赤贫的现状迫使他们必须找到一条出路。而当时,出路只能在宗教领域内。于是基督教适时出现,想象出天国和地狱,建立一条将人们从苦难尘世引入永恒天国的道路。
可以说,《启示录》呈现的是一种处于基督教发展最初期的战斗团体的信仰。那时的基督教还不曾有自我意识,教义也相对粗糙,它与后来在尼西亚宗教会议上用教条固定下来的世界宗教,有着天壤之别,以至于很难从后者认出前者。作为世界宗教的基督教,发展出一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精神控制手段。而《启示录》显示的则是一场正在进行的对整个尘世的斗争,以及必将胜利的渴望和信心。恩格斯认为,这种渴望和信心在现代基督徒身上已完全丧失,仅存于社会主义者那里。
恩格斯指出:“对起初极其强大的尘世作斗争,同时又在革新者自己之间作斗争,这既是原始基督教教徒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者的特点。这两个伟大的运动都不是由领袖们和先知们创造出来的(虽然两者都拥有相当多的先知),两者都是群众运动。”可见,恩格斯是站在群众运动和底层人民的反抗这一基础上,探讨原始基督教和现代工人运动的共同点。他看到的是群众运动背后以及底层人民的反抗中所体现的物质利益要素和阶级特点,而这些在后来制度化的基督教中已然丧失殆尽。
必须指出的是,首先,恩格斯探讨的是原始基督教与现代工人运动的相似性,既不是现代人所熟知的三大世界宗教之一的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的相似性,也不是原始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的亲和性。因为,恩格斯所用的“相似性”,正是指原始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同。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相似性判断就对原始基督教的性质产生误读。
其次,恩格斯的判断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分析宗教历史的一个客观研究结果。他用历史来阐释宗教,试图发现支配宗教现象的社会历史规律。他试图解答在共产国际运动中碰到的一些宗教相关现象,为社会主义发展探索历史真知。自1848年唯物史观形成之后,恩格斯对待基督教或宗教,始终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立场。青年时代的恩格斯正是从批判宗教开始,逐渐形成唯物史观,而晚年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重新审视宗教,以期发现该领域的一般运动规律。如果认为恩格斯对待宗教的态度有了温和的转向,那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
通过基督教三部曲,恩格斯晚年留给我们一个用唯物史观研究宗教的经典范例,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基督教的独特之处,理解宗教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复杂作用。恩格斯关于宗教的思想为今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