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2023年02月24日 08: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24日第2597期 作者:王海波 王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新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应更多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助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已成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历史进程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主要分为学校体系和社会体系。这两大体系中的数字技术应用各有特点。

  其一,数字技术助推学校体系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数字技术应用,由教育部统筹部署,各部门协同推进。从20世纪90年代启动远程教育计划开始,逐步发展到2000年前后的“教育信息化1.0”,重点建设了“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使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不断融合,同时带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方式的改革。随着互联网在全国逐步普及,更新版“教育信息化2.0”于2018年颁布,全国开始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在“互联网+教育”中得到对口扶持。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平台被逐步纳入一体化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以实现边远地区也能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目标。2022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机制,保证共享教育资源的高品质、可靠性和可持续发展。2020—2022年,“慕课”“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学习通”等多种资源和软件被应用于线上教学中,在学校体系的推普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外,普通话等级评测也逐步采用数字技术,全国各民族师生在“畅言普通话”等软件平台上,采用智能语音测评技术进行普通话自主学习,学习效果反馈良好。数字技术在学校体系的推普工作中成绩显著,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现阶段的工作难点在于如何将教学内容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有机整体,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迁移到信息化平台中,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的技术优势,持续推出适合信息化模式的创新型教学内容。

  其二,数字技术助推社会体系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学校体系相比,社会体系推普信息化工作的起步更晚一些。面向干部群体,2005年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创建了“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开展干部远程培训工作。近几年在“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的基础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创建了“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依托互联网技术,不断整合优质数字资源,创新培训模式,面向各级干部提供思想意识、岗位技能、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线上+线下”培训。各省市也由当地职能部门牵头,创建了各地方的“干部网络学院”,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是面向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培训内容。面向农牧民群体,以新疆为例,2016年起在全区开办“农牧民夜校”,利用闲暇、夜晚、农闲时间,帮助农牧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惠农政策、就业技能等。农牧民夜校的老师主要由当地语言水平较高的基层干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中小学老师、返乡大学生等兼任。目前全区的夜校场地建设、数字化设施建设等都逐步完善,夜校已成为农牧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平台。调研结果表明,当前农牧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信息化手段,主要是夜校、电视、广播、手机短视频、微信等,部分农牧民会使用翻译软件及手机拼音系统,但针对各地区少数民族农牧民的专项推普数字教学资源仍较为缺乏。

  重点工作

  相比于学校体系,社会体系的推普信息化是目前推普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尤其是“三区三州”农牧民群体的推普教育存在着诸多现实性困难。从技术角度看,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迁移,将学校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迁移到社会群体的推普工作中。但社会群体的推普工作具有与学校教育不同的特点和难点,使得学校教育资源的迁移较难实现,并且直接迁移的资源并不完全适应社会群体的推普需求。社会体系推普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具体来看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针对具体语言学习目标精准施策。社会群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与学校群体相比有很大不同。农牧民的语言培训更偏重听说能力的训练,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需要通过“语言+”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农牧民的生产、就业技能,以及满足农牧民在法律法规、医疗健康等方面的语言需求。面向基层干部的语言培训,除了听说训练以外,还需要加强读写训练,尤其是公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提升语言水平的同时,需要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行政工作能力。照搬学校教育群体的推普模式和推普资源,往往并不能有效解决农牧民和基层干部的推普困难。2021年发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强调,要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尊重规律、协同创新”的工作原则。这需要针对不同社会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推普效能。

  其二,强调自主性的语言学习模式。社会群体的学习模式与学校体系不同。学校体系是由教师根据教学方案,组织学生按学期进行的定点、长期、系统教学;而社会群体受工作、生产限制,学习时间碎片化,无法保证长期、定点教学。学校教育模式并不适合社会群体,在很难保证定点、定时学习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难以有效迁移到社会群体中。社会群体的语言学习,需要更多考虑自主性因素,设计满足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和自我评测方案。

  其三,加大语言教学的研发力度。民族、地域、年龄、教育背景的差异,使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水平差异明显,统一的教材和授课模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差异化学习需求。面向社会群体的教学内容,既要考虑语言水平差异,也要兼顾民族、地域、年龄、工作领域等诸多差异。应加大面向社会群体的教学内容研发力度,编写更丰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各部门联动,调动更多的专业力量参与其中。另外,考虑到部分农牧民的语言基础较差,仍需要借助民族语作为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拐棍”。有针对性地采用双语方式进行教学,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学习内容。

  其四,加强基于手机的语言学习数字资源建设。学校体系的信息化工具,以固定的数字设施、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为主,资源存储空间充足,并且校园内的网络覆盖完善,具备较为充分的“互联网+教育”实施条件。而不少基层干部特别是广大农牧民一般不拥有电脑等学习设备,手机则是社会群体最常用的信息化工具,所以把手机作为社会群体的语言教育媒介是可行的。但将手机作为学习工具,一方面会受到设备性能和存储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还存在边远地区互联网覆盖不到位和网速慢的问题。这也导致已有的大型数字平台及其资源无法快速应用于边远地区的推普工作中。面向社会群体,基于手机上的学习软件、翻译软件、直播软件、微信小程序、微信群等信息化工具进行语言学习,比网站和电脑学习软件等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其五,建立语言学习激励机制,提高社会群体的语言学习积极性。与学校体系相比,社会群体特别是成年人的语言学习积极性相对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群体的时间主要用于工作和生产,很难有充足精力投入到语言学习中。二是语言学习有着自身的规律性,语言习得机制是人类天生具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到了成人阶段会大幅减弱,成人想短期内在语言学习上突飞猛进相对较难。同时,在语言学习的螺旋上升中,重复巩固是必不可少的,其过程也相对枯燥。三是缺乏面向社会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评测标准和评测依据,使得社会群体的语言学习缺少具体的任务目标,也缺乏通过标准评测获得的正向反馈和激励。为提高社会群体的语言学习积极性,首先要尽快制定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评测标准和评测依据,然后根据评测标准来研发相应的学习内容,继而根据评测标准实时跟踪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并及时反馈给学习者,最终建立激励机制,将学习评测结果与岗位、就业、务工等相结合,切实将语言能力与就业能力挂钩,激发社会群体学习的动力。

  实践经验

  为更好助力社会群体的推普工作,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相关专家,成立了“国家通用语言信息化”课题组,协同开展面向边疆民族地区的推普研究和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完成了基于手机App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平台,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技术助力推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该学习平台包括前端手机用户界面和后台管理系统两部分。前端手机用户界面以手机App为载体,嵌入了课题组自主编写的系列教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有机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中。设立了对话、生词及扩充词汇、练习、诵读、考试评测等模块,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拼音、少数民族文字及音标互相对照的方式,点击文字即可发音。同时,考虑到边疆地区的手机性能和网络情况,学习内容可一次性下载到本机存储,也可以随时下载不断更新学习内容。后台管理系统则充分利用网络云平台的数据服务优势,兼顾数据管理安全性与便捷性,支持市、县、镇、村等不同层级用户的批量管理,可持续跟踪用户的语言学习情况,提供不同地区的用户分布、学习进度、学习水平统计报表等。该学习平台免费提供给广大学员使用,摸索出了以手机App为载体的推普新思路。

  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提升各民族人民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作,是民族语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需要系统总结过往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不断融合创新,探寻更加高效、更加便利、更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和路径,为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音资源库建设与应用”(2019MZSCX006)子项目“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学习APP”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