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
2023年02月24日 08: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24日第2597期 作者:吴晓明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委员,很是荣幸,感到责任重大。关于这一届编委会的任务,我有几点理解。

  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是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的顶尖、权威刊物。它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并且在客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理解是:由于这个刊物所具有的顶尖和权威地位,因而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事实上,长期以来它就一直起着这样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在国内学术界的引领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主题的设置、问题的提出以及争论的展开方面,长期以来受到特别的关注,且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风向标。第二,通过国内各个刊物的联席会议、合作、评议等,发挥着重要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导向作用。第三,通过与学术界的合作,形成了学科交叉方面非常重要的互动和积极成果。

  践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引领作用之所以在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性实践正处在一个特定的转折点上,而这又意味着我们的学术同样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性任务,即摆脱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的学徒状态,并且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

  由于现代性在特定阶段上的绝对权力,所以伴随着现代化运动的展开,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从总体上进入了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这样一种学徒状态曾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意味着它能够在特定阶段上摆脱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

  现在,我们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任务,就意味着我们的学术要能够获得它的自我主张。这个任务的提出,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性实践已经发展到新的“历史方位”。

  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具有自我主张的学术,要能够深入特定对象的实体性内容之中,亦即深入特定对象的社会—历史的现实之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抽象普遍性的外在反思这种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就要使普遍者进入社会—历史的具体化之中。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言,这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哲学社会科学要求把握普遍的原则和原理,同时又要使普遍的东西能够在社会—历史的现实中得以具体化,尤其需要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来加以具体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化)。现代化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乃是普遍的历史性命运。但是,现代化道路的展开、现代化任务的提出,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把辩证法理解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只有通过这样的具体化,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才可能摆脱它滞留在抽象普遍性中的学徒状态,才可能真正深入到特定对象的现实之中。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有许多工作可做,特别是在学科导向、学科交叉、学术的交流和对话等方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第六届编委会委员,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