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各个国家不仅要维持自身独有的特色,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我国与其他国家交往过程中,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让世界各国认识中国的重要路径,也是我们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如何使更多外国人接触、理解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传播与修辞问题。我们认为,要基于共情修辞理念,使情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以共情的形式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将成为情理交融的修辞行为,从而更加符合我国“以仁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大国气度。
概念考察
共情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种路径。情感共情指对他人的情感作出相同或类似的情感反应,带有人类本能色彩并通过情绪或情感感染实现。认知共情指深入理解他人处境,知晓他人情感的产生原因,并能够在理性的基础上作出反应。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两者早已相通相融,调节着人类对理性与情感的运用。共情的概念虽然主要应用于心理学领域,但在社会实践中,共情作为一种几乎人人都要使用的工具,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交流方式。
基于共情促进人际交流的作用,我们提出了共情修辞理念。该理念结合了心理学与修辞学,将修辞目的、受众、修辞者、共情、修辞策略等主要元素囊括其中,提倡将共情贯穿到修辞实践中,具有强大的实践可行性和理论阐释力。共情修辞指的是“在修辞目的的驱动下,修辞者有意识地使自己进入对受众的共情状态,在能力范围之内达成与受众情感的时间同步和类别同向,并能够清楚判断受众和自身情感类型及来源,区分受众和自我表征,随后设定并施行修辞策略”的修辞机制。
实践应用
践行共情修辞理念,是目前人际甚至国际交流中需要秉持的一种重要交流方式。在当前国际交流中,建立于理性认知基础上的情感极具重要性,也是塑造健康和谐的“情感共同体”的前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通过共情加深对受众的了解,进而保证修辞行为的有效性。通过共情,我们可以充分理解受众的情感、想法、态度与行为倾向,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当的修辞传播策略,实现精准有效的传播。这种以受众为中心、预测受众反应的修辞理念,是修辞实践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甚至冲突。各国需要不断调整视角,在国际交流中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事物、表达观点。如此才能营造出和平的交流环境,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站在对方的立场”正是共情的核心所在。因此,共情修辞能够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为各国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共赢的思路。同时,这也为我们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视野。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共情修辞能够较为全面地顾及国外受众,从修辞目的、修辞策略、修辞效果评价等方面突出情感作用,并将其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结合起来。这将使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辞实践更加深刻,从而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及其他层面的沟通交流。
目的指导
修辞目的指的是修辞者通过一系列的修辞行为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修辞行为的起始点和驱动力。共情修辞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相吻合的修辞模式,其目标是产生长远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修辞目的的确立上,共情修辞提倡以受众在情感和认知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为具体目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部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积极影响为后续宏观目标,两者共同构成修辞目的。以精确而合理的修辞目的为指导,修辞者可以作出更加有效的修辞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种软性传播,涉及思想观念和认知方式的转变,需要受众的情感接受和心理认同。共情修辞以修辞者对受众的共情为前提,力求在情感与认知层面理解受众并收到正向反馈,关注受众的即时反应,并及时调整修辞行为,此时修辞者以具体目标为指导。不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不能止步于受众的即时反应,修辞者还要确立更加宏观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修辞目的,考量如何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产生长远影响。此时,修辞者需要在共情氛围中突出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宏观修辞目的。文化的传播与深入需要受众情感与认知的改变,共情修辞对受众情感与认知的重视以及富有人文关怀色彩的尊重、平等等特质,都有可能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进而使受众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共情修辞在确立修辞目的中的隐形参与,可以起到引导整个修辞过程的作用。
策略选择
修辞策略指的是在修辞实践中用来指导修辞者行为的总括性理念,修辞技巧、修辞手段、修辞方式等属于修辞策略的下位概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修辞策略选择上,共情修辞提倡将对受众的共情关怀视为策略选择中的基础条件,将观照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并激发其认同作为修辞策略的基本要求。共情修辞并不附带固定的修辞策略,而是修辞者依修辞情境筛选出合适的修辞策略。尤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修辞情境中,修辞策略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对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的选择都不能一概而论。这就需要修辞者实现与受众的共情,在自身修辞能力的范围内判断何种修辞策略有助于营造积极的文化传播情感氛围,并在选择策略的过程中,将受众的文化认同和认知接受置于重要地位。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共情修辞情境中,被采用的修辞策略就是以对外部世界受众的共情为驱动、以共情修辞模式为框架、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获得长远认同的共情修辞目的为指引的修辞实操路径。这种策略充分认识到共情在受众心中荡起的情感涟漪。以受众为中心调整修辞行为,能够最大程度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受众情感预期,淡化修辞策略的工具性并融入人文主义关怀,让受众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效果评价
一般的修辞实践追求受众或第三方对其修辞效果作出即时评价,如此才能显示出修辞者修辞行为的有效性。但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修辞实践,我们不能仅追求即时的传播效果。共情修辞鼓励修辞者认识到受众群体在情感与认知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有的陌生感和异域感,这源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且不易快速消融。秉持理解与尊重受众情感的原则,我们在诉诸共情修辞路径后,不必急于看到显著效果,而是要注重长远和深入的影响。
情感接受需要认知层面的变化,而认知层面的变化则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海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与认知的接受,将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如果能够认识到情感转变的漫长性,传播者的心态和策略也将更为符合受众的接受程度,并更专注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经由修辞者在共情与修辞两个层面的调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部世界的长久认同为目标的传播工作,则有更大可能真正为受众所认可并扎根生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情感积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情感的传递者。当情感成为一种传播要素在全世界流通时,我们就要格外注意情感的附加价值与促成条件。在以多元化为特征的世界文化交流中,情感的多元化已成为促进传播与吸收的基础。共情修辞以对受众情感与认知的理解和尊重为前提,多种情感的共存并不构成修辞过程的阻碍,反而能够拓宽修辞者的修辞选择,从而达成更为平等和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修辞结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国际教育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