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022年10月10日 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10日第250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10月3日,“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学术论坛在京举行。作为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主体活动,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纵论大学的使命与担当。

  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更大贡献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回首85年光辉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从延河之畔一路走来,在新中国建设中成长,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新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腾飞,始终与党同呼吸、共命运,红色基因与革命传统传承不息,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不渝的是“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办学诗篇,铸就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底色,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走新路、开新局、创一流,正当其时,意义深远。”张东刚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将同全国各高校一道,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统领,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文化血脉,以扎根中国大地为发展根基,持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知识体系新阶段、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副校长尤里·马泽毅通过视频连线发言表示,一直以来,俄中教育交流为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俄中高校应努力携手并进,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在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深入探讨未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应发挥的作用,探寻发展、合作、共享的新路径,打造科学发展和创造新知的中心,展望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愿景与新使命,推动俄中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务实发展,为两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繁荣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校长乔瓦尼·莫拉里进一步谈到,大学作为不可或缺的基本力量,为人类应对现在和未来的诸多挑战提供解决方案。作为科学进步的伟大推动者,大学担负着把握时代脉搏、应对重大挑战、不断追求卓越和创新的重要使命,要通过世界各地的智力共享实现顶级科学知识的构建,通过教育发挥大学的领导力,提供各种学科和主题的优质课程。博洛尼亚大学愿与中国人民大学加强合作,共同缔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服务新时代伟大实践、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一是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深刻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根基,全面展示、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提炼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系统性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理论成果中深刻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和实践的全过程,确保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三是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探索和成就中深刻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依据,加快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承担起总结中国模式、解决中国问题、研究中国发展、造福中国人民的理论建设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贡献。四是坚定“四个自信”,在面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时代使命时,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队伍优势,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这一伟大实践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新一代人要有新一代人的学术。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谈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让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新时代的学者将通过创新性工作确立起属于这一代知识人的历史地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大历史的视野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讲清楚,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讲清楚,这是新时代中国学术的使命。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必须不断拓展世界眼光、具备全球视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认为,构建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是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重要抓手,是坚定“四个自信”、彰显“四个自信”、支撑“四个自信”的重要实践,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不断提升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能力

  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表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始终把创新摆在学校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激活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系,形成创新合力。必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不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提升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能力。必须始终保持开放姿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世界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为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看来,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胸怀“两个大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发展壮大战略人才力量、战略教育力量、战略科技力量,建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体系、文化软实力支撑体系。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自身传统和时代变迁之间架构新桥梁、构筑新范式,不断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支撑民族振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谈到,高校应通过推动办学理念的革新、组织模式的创新、评价体系的更新,不断打造自身鲜明的特色,积累发展动能和优势,创造性地实现党中央对“双一流”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目标任务。各高校应一同探索、加强合作,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并利用自主研发成果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共同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表示,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坚定办学方向筑牢前行根基;坚持立德树人,以培育时代新人践行初心使命;坚持扎根中国,以服务战略需求展现担当作为;坚持协同外方,以推进开放办学增强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牢记嘱托、担当作为。”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表示,我们应自觉肩负起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任务,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必将为新时代新征程高等教育发展举旗定向、擘画指引。我们要立足新时代,领悟新思想,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作为,以爱国奋斗、勇攀高峰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