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演变展现历史文化变迁
——以“樽”为例
2022年05月17日 08: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17日第2407期 作者:王维佳

  汉字一直在通过改造形体的方式顽强地维持着其本身的表意性,改造的结果即是产生了表意性更为准确的俗体。汉字本质上的表意性,决定着汉字与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变迁也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形体表意的汉字发生改变。

  早期的古文字表意性较为直接、具体,而进入隶楷阶段以后,汉字脱离古文字形体,象形性逐渐削弱,表意特征不再明显。隶楷阶段以后文字异体又大量产生,因为其中有些新产生的文字形体远离“《说文》系统”,所以人们就视其为“俗体”“俗字”“讹字”等,将这部分字形排除于汉字历史之外。但随着汉字构型学及汉字发展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认识和做法明显表现出错误性:汉字一直在通过改造形体的方式顽强地维持着其本身的表意性,改造的结果即是产生了表意性更为准确的俗体。

  汉字本质上的表意性,决定着汉字与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变迁也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形体表意的汉字发生改变。陈原在《关于汉字的社会语言学考察——写在〈汉语大字典〉全书完成之际》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活化石。通过语言—文字可以寻找社会运动的轨迹,甚至在某些场合还可以找到社会史‘失去了的环节’。”现在,我们试以“樽”字形体的演变来分析其中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变迁。

  “樽”表示盛酒的酒具,酒具本作“尊”,甲骨文和小篆皆从“酉”从“廾”(小篆繁“酉”为“酋”)。“酋”本义为久酿的酒,和“酉”一样都表示酒,酒在上古时期是珍稀物品,一般用于神圣的祭祀活动,所以“奠”字亦从“酉”。“尊”本表示盛酒的器具,《说文》:“尊,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由此义引申为盛酒祭奠,《礼记·礼器》:“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孔颖达疏:“盛饭与盆,盛酒于瓶。”后来又引申为主要用来表示尊敬,《左传》:“无私,忠难闻死了也。尊君,敏也。”“尊”主要用来表示尊敬、尊奉之义后,就需要给酒器重新造字,于是人们便从酒具所使用的材料取义,并以“尊”为音进行造字。

  由目前出土文物来看,最早的酒具为陶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从甘肃省博物馆所藏周身绘满神秘图案的酒器“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到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蛋壳黑陶杯”,都展现着当时陶器制造工艺的发达。因此,人们最初便以陶器取义,造“罇”字,“罇”所从“缶”即是陶器,《说文》:“缶,瓦器也。”瓦器就是陶器的一种。“罇”又写作,《字汇》:“,俗酒尊字。”因为瓦器、陶器的材料是土,所以字又作“墫”,《字汇》:“墫,與樽同,酒器也。”

  商周时期,冶炼技术逐渐发达,青铜器逐渐取代高温烧制的陶器,青铜器不仅用于军事,亦广泛应用于礼器的制作,如比较著名的“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商代晚期青铜器。礼器包括酒器,所以青铜器也用来制作酒具。尊在酒具中属于大型酒器,常和彝连用,《周礼·春官·司尊彝》有“掌六尊六彝”之言。此时,陶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陶器取义的酒具“罇”和字表意性逐渐削弱,所以在青铜器发达的商周时期又产生一个新的字。《中国酒文化辞典》:“,盛酒器,通‘尊、樽、罇’。”但是字又用于表示戈柄下端的金属圆套,《说文》:“,柲下铜也。”《王力古汉语字典》:“,戈矛柄铜套,可以插入地中。”对于作戈矛底端铜套的记载较早见于《礼记》,《礼记·曲礼》:“进戈者前其。”按字形表意来看,字表示酒器之义应该是本义,因为青铜器的酒器主要在商周时期产生,秦汉以漆器为重,魏晋以后以瓷器为重。在秦汉以后,从金得义的字不适合表示酒具,此时期还存在一个“樽”字,所以就借用来表示武器底端的铜套。

  战国时期,又流行起了一种新的器具——漆器。漆器胎骨多种多样,包括木胎、夹纻胎、布胎、竹胎、金属胎、陶胎、皮胎等。

  根据考古发现,漆器制造年代目前最早可以追溯到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据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记载,1978年在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件木胎漆碗。战国秦汉时期,在继承先前漆工业的基础上又不断发展,进入了中国漆工艺发展史上的高峰期。漆器最重要的即是胎骨,明代漆艺家黄成所著《髹饰录》称:“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质”就是指制作漆器的材料,即是胎骨,杨明注:“质乃器之骨肉,不可不坚实也。”胎骨对于漆器的重要性导致胎骨制作技术在漆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革新发展。随着战国时期铁质工具的兴起,木胎由最初的雕刻转变为斫制、镟制、卷制等方式。虽然后来又出现夹纻胎、布胎等,但是木胎依旧是最容易取材、最易制造的胎骨。考古学家陈直在1957年发表的《两汉纺织漆器手工业》中对于两汉时期出土的漆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各墓出土的漆器都以木胎为主,如文中所言:“广州东郊古墓,发现漆器,有格盒碟杯,都是木胎”;“广州先烈路西汉木椁墓随葬品……均木胎。”这表明即使随着胎骨制作技术的发展,由于取材、制造都容易,木胎仍旧是制造漆器最常用的胎骨。

  由于木胎易于取材、制作,所以不管是贵族或者平民,都可以制作木胎漆器,其中自然就包括平常经常使用的酒具。木质酒具大量出现,所以此时就出现了上文所说从木得义的“樽”字。

  由上文来看,秦汉时期酒具以木质漆器为主,则“樽”字表意更为清晰。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以后,进行了汉字史上的第一次正字运动“书同文”。或许正是因为“书同文”政令中将“樽”字定为标准文字,所以后世才多用“樽”而不用“罇”或。《说文》未收“樽”“罇”等字,释义为“柲下铜也”,这是因为《说文》的目的是探求字的本义,求字的本义当从字本来的形体上分析,所以《说文》中收表示酒具的本字“尊”,而“罇”“墫”“樽”等字均是从“尊”分化而来。

  “罇”到“樽”字形的演变,清晰地记录了中国传统酒具的发展变化。这种演变更替,正对应了于成宝在《古代酒具漫谈》中所说的中国古代酒器的五个阶段的前三个阶段:“一、新石器时代至夏代,流行陶质酒器;二、商代至西周,流行青铜酒器;三、东周至秦汉,青铜器与漆器并重。”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