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助力提升汉字国际影响力
2022年05月16日 09: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16日第2406期 作者:孟刚 陈淑君

  早在先秦时代,汉字就开启了对外传播之路,一代代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共同的努力。近几十年来,汉字海外传播进入了新的阶段。艺术设计专业的专家学人也投身于时代潮流之中,为汉字的海外传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艺术设计学人积极传播汉字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学人已经在汉字字体艺术设计领域积累了丰厚的成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余秉楠(1933—2020)青年时期曾赴德国留学,留学期间他被导师要求设计一套能够满足多种用途的拉丁字母印刷体。在经历了临摹、研究、实验之后,余秉楠设计出一套拉丁文字体——“友谊体”。其大写字母参考了罗马特拉雅努斯纪念柱上的古罗马大写体,小写字母参考的是法国卡洛琳王朝的卡洛琳小写体。因当时余秉楠使用削尖的毛笔杆书写,竹子的弹性体现在用笔的轻重上化为笔画的粗细变化,呈现出中国书法独有的韵律。这种来自中国的形式美给拉丁文字体输入了新鲜血液。因其对字体设计和设计教学的贡献,余秉楠被德国授予“谷腾堡”奖终身成就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篆书之美”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中国古代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将中国古代文字的优美造型与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通过奥运会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近年来,每年都有数量众多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奔赴世界各地从事各类学习研究活动,在完成自身学习和科研任务的同时,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向周边人群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专业的留学人员也积极通过举办字体设计作品展、研讨会等推动汉字在海外的传播。这些展览、研讨会成为外国人,尤其是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外国设计师了解汉字的重要途径。2017年5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举办了“字间形意”——字体海报设计三人展,展出3位中国访问学者和设计师的60余件海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代中国设计师群体在字体设计领域的艺术理念。展览期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平面设计系还举行了汉字设计专题研讨会,介绍了汉字形体的历史演变进程、汉字形与意的关系、汉字形体审美等专业知识。

  此外,中国学者还积极参与艺术设计领域的各类专业组织和国际性活动。他们利用国际平面设计联盟等平台,展示相关艺术设计作品,介绍汉字艺术设计研究成果,以期吸引外国同行关注汉字之美,促进汉字在海外的传播。

  重视混合排版有助汉字传播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类社交软件的存在也让使用不同语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直接交流。在实际应用中,不同文字同时出现在同一份文稿甚至是同一行中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解决汉字和拉丁文的混合排版问题。

  目前,虽然国外的一些操作系统已经实现了多语种同行、同段输入,但由于现有的字体系统难以实现汉字和拉丁文的字形高度适配,在现行拉丁文输入法下插入汉字会导致成文不美观、适读性低等问题。一般而言,在拉丁文中插入的汉字,其高度相当于拉丁文大写字母的高度,这就导致插入的汉字两端与g、j等字母行距过小,而且由于汉字是笔画结构,同等字号的汉字形体大于拉丁文,放在一起就可能打破段落或页面的视觉平衡。为此,输入者往往要手动调小汉字字号来达到对阅读舒适度的要求。此外,文字印刷、屏幕显示时所有文字的黑白平衡很重要。但在有些拉丁文字体系统内输入汉字时,由于汉字笔画多,所以显示的灰度要高于周围的拉丁文单词,以至于可能会被读者误认为是黑体字而误解作者的意图。

  如今,混合排版适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在商业、出版、跨文化研究、跨语言交往等领域都存在对混合排版的需求。在商业领域,面向全球的企业往往乐于在其文件、产品包装、使用说明、公司标识中,同时使用几种形体漂亮、搭配和谐的文字,以体现对客户的尊重,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历史。而如果电脑中有一套方便使用的汉字字库,也可以促使国外的商场、剧院、博物馆、景区、医院等设置中文标识和说明,方便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使用当地设施和应对紧急情况。此外,当我们的优秀文化作品在海外出版时,保留原文的作用是微妙而强大的。文字的形状和外表可以传达出情感和力量,恰到好处的字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读者对读物的理解,更好地传达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设计精良的汉字字体能够以其审美特征吸引国外设计师和公众,让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进而学习并尊重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所需要的一切资料如果能以更和谐的混合文字出现,将会鼓励更多的学习者加入。当优美的汉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其所在城市的公共场所,海外华人也会收获莫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对祖国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

  综上所述,为了让汉字作为一种语言进入拉丁文世界,与拉丁文对话,我们需要重视汉字字体设计,利用适合混合排版的字体为中国设计的汉字字体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在国际舞台上用中国现代化的、国际化的视觉语言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