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韵学的建构性特征
2022年05月16日 09: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16日第2406期 作者:杜玄图

  清代词韵学是清代词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探究词体的用韵法则为主要内容。清人论词以唐五代两宋旧词为宗,论及词体用韵法则亦以归纳旧词用韵为据,但清代各家词韵成果并不是对旧词用韵的再现,而是以清代词体学的系统架构为旨归,以当时韵学为津筏,其目的是规范韵法,具有人为建构性。清代词韵学的建构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清代词韵学的制韵宗旨在于融入词体学的系统架构,与词体学系统内的词律、词乐等其他形制要素之学互为构成关系。清代词韵学与清代词体学的这种互构共生关系,既是词韵与词体关系的一种折射,又体现了其时代的学术特质。

  清代词体学上承明代词体研究,并迎来了空前的发展。一方面,清人细化了明代格律本位之下的词谱编纂和词韵编订,填补了前代在词乐研究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作为清代词体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词韵学、词律(谱)学和词乐学之间积极互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使清代词体学发展为一个内部要素彼此关联的有机系统,一改前代词体研究的零散局面。因此,清代词韵学在为词体学提供韵法体制层面的韵部、韵理支撑的同时,对词体韵法的考察也往往以词律、词乐为重要参考。比如,清初沈谦“博考旧词”,编成《词韵》,向词坛昭示了舒入分押、平声独押、上去通押、间有三声通押等词体韵法特征,为《词律》《钦定词谱》等词谱的编研,尤其是为具体词调中韵叶关系的判定和解释提供了依据。而《钦定词谱》从音律出发,提出以韵释声、以韵为拍和间遵古韵等观点,对其后《词韵考略》《学宋斋词韵》《榕园词韵》等词韵专书的分部和音理的解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系联旧词韵脚、归纳相叶关系,是制定词韵的基本依据。但在词体学系统不断发展的学术背景下,清代的词体韵法考察者不仅仅满足于归纳韵脚,还积极寻求与词体学相称的韵法阐释和韵理建构,此诉求决定了清代词韵学不可能再现旧词用韵。这是清代词韵学建构性特征的主要表现。

  第二,清代词韵学的制韵原则是兼顾词韵的合古性和对填词的指导性。清词号称中兴,除词学昌盛外,还表现为填词实践流行。一方面,填词需要一部具有指导功能的选韵指南,但唐宋以来并无词韵指南传世,清人多以诗韵或曲韵代替,导致辨体不明、词体不尊;另一方面,随着词学(尤其是词体学)研究的深入,清人在词体观上达成了合古尊体的共识,确立了以两宋旧词为编韵依据的韵法主张。在这一背景下,清人理想的词韵指南要既能合乎古,又可指导填词。但在实际编韵中,合古诉求和指导功能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清人不得不对所编词韵“裁成独断”,方可兼顾二者。人为裁定词韵系统,是清代词韵学建构性特征在制韵原则层面的体现。

  在词乐尚存的宋代,词韵的功能完全系乎音律乐理,填词可按乐选韵,或用通语,或采方音,无须统一于某词韵指南。但在词乐消亡的语境下,清人既不能按乐填词,又无法根据旧词判定词韵的合乐原理,只能机械地从格律角度出发,通过系联旧词韵脚的韵叶关系,以求管窥词体的用韵法则。在格律视角下,清人虽能得出一个大致的韵部框架,但不能解释旧词中的部间偶叶和“例外”用韵现象。这些本合乎音律乐理的用韵,成了清人制定完整韵部系统的最大障碍。对于其间的矛盾,清人普遍选择对韵部做规范处理,以便于指导填词。比如,清初沈谦“详据古词”分词韵为十九部,其中支纸、鱼语、佳蟹大体分立为三部,但范仲淹、蒋捷等人词作中,三部相叶,沈谦便设“互通”之例,以期合古有据。毛先舒认为互通法不利于填词时选韵,故其概括沈谦《词韵》时,径直舍弃互通之例。后出的《词林正韵》《碎金词韵》等词韵专书,虽于舒入分立的韵部之外安排“入作三声之例”,兼顾旧词中的舒入相押现象,但仍以不影响韵部的系统性为前提。只有保证了韵部的系统性,才能有效发挥其指导填词的功能。

  第三,清代词韵学的制韵视角经历了由表及里、由单一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无论制韵宗旨还是制韵原则,都涉及制韵的出发点问题,即从什么角度审视词韵的词体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所制词韵的性质。大体而言,清人的制韵视角经历了“格律—音律—格律、音律兼顾”的演变过程。制韵视角的演变,是清代词韵学建构性特征的又一体现。

  在词乐缺失的语境下,明末以后词体格律谱的编纂大盛。与之相应,清初词韵编订多以格律为视角,通过系联旧词韵脚归纳韵部,沈谦《词韵》、吴绮《词韵简》、仲恒《词韵》是其代表。然而,格律与词乐终究隔了一层,格律词韵不仅不能解决例外用韵的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解释词韵的音律功能。随着清人对词体音律的反思和词乐文献整理研究的深入,清前中期的制韵开始关注词韵“何以如此”的命题,探及词韵的内在乐理。比如,受《钦定词谱》“以韵释拍”等观点的启发,许昂霄《词韵考略》借时音和毛奇龄古韵通转之说,试图为宋词中[-m][-n][-?耷]尾韵混押现象的音律特性寻找韵理依据。其后的《学宋斋词韵》和《榕园词韵》在不同程度上受此风气影响。不过,清人直接融韵于乐的尝试收效甚微,其乐理探求存在难以克服的瓶颈,且音律视角下所得的词韵系统,或过宽不符合清初以来的尊体观念(如《学宋斋词韵》),或过严不便于实际填词操作(如《榕园词韵》)。

  嘉庆道光年间,关注词体形式的吴中词派主张韵严,强调词之内容的常州词派对严韵不以为然,但填词合韵尊体已是词坛共识。此时的词韵编订回归格律视角,既保证了韵之谨严,又确保了词韵指南的可操作性。韵部上沿用十九部,同时在词调、词律、词乐考证中力争“韵律相协”,以表现词体音律的实际状况,《词林正韵》《碎金词韵》即属此类。这样的制韵视角引领了晚清的词韵观,符合晚清词体韵、律、乐兼容的观念,遂盛行于清末民初词坛。

  清代词韵学在制韵宗旨、原则和视角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体系观照、人为裁断和时代特征。清人制韵以合古尊体为根本原则,以融入清代词体学系统、服务时人填词选韵为目标。在研究清代词韵学时,有学者将其纳入音韵学范畴,通过对比清代各家词韵系统与两宋旧词用韵的实际情况,评判清人确立的词韵分部的优劣。但将清代词韵学等同于归纳旧词用韵,无异于把清代词韵学从清代词体学中剥离了出来,实质上忽略了清代词韵学的建构性特征。审视清代词韵学,需从清人的视角出发,正视其以融入清代词体学系统为目标的建构性,考察其词韵系统构建的策略和具体方法,以更合理地把握清代词韵学的特征和发展理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词韵学与清代词学关系研究”(20CZW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