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数万件珍贵古代文献流失海外,引发世界各国敦煌学者对敦煌文化的关注,并在国外催生了众多敦煌学研究成果。这导致敦煌文化研究经历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时期。但是,敦煌文化的“根”毕竟在中国,敦煌学的国际化发展,也需要通过文化传播与学术交流达成共识、共知与共享。而翻译则无疑是使敦煌文化深入走向世界,并为人类进一步共享的重要途径。
翻译是文化对外传播的“言说者”
文化对外传播、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途径是翻译。翻译敦煌文化,就是对外“言说”敦煌文化,传播敦煌文化的丰富内容。敦煌文化是集宗教、艺术、科技、文学、医药、农业、建筑、民俗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翻译敦煌文化,就是对外讲述敦煌开放交流的文明历史,展示敦煌在中西互学互鉴中形成的艺术,介绍敦煌的科技医药,以及讲述融合发展的宗教文化思想等。通过系统翻译,让世界认识敦煌文化,全面了解真正的敦煌文化。
翻译敦煌文化,就是言说和表达最具代表性、能体现敦煌文化之源流和精髓的优秀文化。就其文化内容而言,一方面,转换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容,如敦煌文献、敦煌学研究成果、敦煌学术思想等;另一方面,转换以艺术为载体的文化信息。敦煌文化,就其文化载体而言,具有多元的符号形式。语言载体包含写经、变文、宝卷、简牍等文学与非文学形态;艺术载体包含石窟建筑、雕塑、壁画等。翻译敦煌文化,即对敦煌文化各种载体所蕴含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内容及其文化思想和文化精神进行语言转换,并做到精确表达。以翻译言说敦煌文化,既要用语言讲述语言文化,还要用语言讲述非语言文化。一般而言,翻译是语言文本的转换。但在敦煌文化翻译中,除了常规的语际翻译,还存在符际转换方式,即对艺术文化的翻译,运用语言进行“互文性”表达。通过语际与符际双重转换,构建敦煌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作为敦煌文化对外传播言说者的翻译,需要注重“言说”的方式,构建有效的话语体系。在传播文化中,翻译表达文化,沟通文化,协调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理解。话语方式、话语风格决定文化元素的显现方式,决定文化内容的接受度,从而决定文化传播的效果和效力,是实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础。翻译敦煌文化,要协调“异化”“归化”转换策略,在尊重文化、名从历史的基础上,运用恰当适切的对外言说话语方式,针对文化内容、受众接受等准确言说和表达敦煌文化,构建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叙事。
以翻译言说文化,不仅使敦煌文化充分“走出去”,更使敦煌精神深入“走进去”,有效实现敦煌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世界认同。
翻译是学术文化交流的“互动者”
翻译敦煌文化,就是搭建中外敦煌学术交流的互动平台,开展中外敦煌学研究的学术对话。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者在敦煌文化研究方面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外敦煌学研究成果的互译,对话学术,交流思想,可以深化对敦煌文化的认识。诚然,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及其精神价值,依旧存在有待认识与研究的极大空间,但交流已有的学术思想,无疑对进一步研究敦煌文化、认识敦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互译则为搭建互动机制、建构交互认知提供了必要路径。
一是开展敦煌文献的互译,通过对各国拥有的敦煌文献进行翻译转换,补充因文献缺省造成的“认识差”,破解研究上的局限。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包括写本、简牍),涉及佛教经典、道教经典、儒家典籍,以及(敦煌)佛教文学、俗文学等文化内容,使用的语言除了汉文,还涉及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粟特文和梵文等。敦煌文献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书写,是研究敦煌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但敦煌文献因特殊的历史遭遇,不少遗书被盗掠至海外,有关同一文化内容的文献资料散藏于中、英、法、日、俄等不同国家,造成各国对敦煌文化认识的支离破碎,以及研究的片面化。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译入、译出,可以搭建国内外敦煌学多维研究平台、系统认识平台,将历史片段缀合起来,对同一文化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系统敦煌学”。
二是进行敦煌学研究成果的互译,通过互译,使学术思想产生互动、进行比较,从而打开各自封闭的敦煌学研究视野,经由“他者”的敦煌学术参照系,观照自身的研究、丰富自身的认识;在与“他者”交流思想和碰撞中,可以深化对敦煌文化的理解。
敦煌文化是在东西文化交融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综合的文化内容体系、多元的文化思想,以及多样的历史发展形态。它是一个内在结构相互作用的文化体系,存在各系统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如敦煌艺术研究与宗教文化研究的互补、中西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过程的历史关系、文化演变与朝代结构的互动等。对敦煌文化的认识,需要系统研究,才能构成认识的互补体系;只有通过互为补充的认识,才能不断完善对敦煌文化认识体系的构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基于各自专业领域的研究,难免存在“认识差”。通过中外敦煌学研究思想的双向翻译,进行学术交流与对话,在互动中学习,在交流中互鉴,不仅能够产生新思路和新成果,而且能够使各国学者更深刻地理解敦煌文化。一方面,可以减少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认识误差,减少误读与误解;另一方面,通过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体系的学者关于历史文明的学术对话,协调敦煌学研究中的审美心理和文化价值“差”,更好地达成共识,形成对敦煌历史文化概念的共同解读,从而提升敦煌文化的交流水平,实现敦煌文化的高层次对话与互动传播。
翻译是文化精神的阐释者和世界传承者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文化的阐释。翻译敦煌文化,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也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揭示和阐释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弘扬和传承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敦煌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敦煌石窟建筑、壁画,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亚、西亚佛教艺术思想内容,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内在精神,是中华文明开放体系的重要代表。在综合、系统的翻译过程中,应深刻阐释敦煌文化的文明历程、文化精髓,阐释敦煌文化文明交流融合的思想方法,诠释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精髓,挖掘世界文明共同的存在根源,以及人类共同的理想目标。
翻译是一种阐释,具有文化“阐释力”。翻译敦煌文化,就是在研究敦煌文化的前提下,阐释敦煌文化的深刻含义。翻译敦煌文化,是译者与敦煌文化思想、文化精神的交流和互动,是现代视域与历史精髓的互文。作为敦煌文化“阐释者”的翻译,是某种意义上的敦煌文化研究,是敦煌学的组成部分。但是,阐释不是自创性解读,正如孔子所言,文化的传承,要遵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真正的敦煌文化翻译,就是在精准理解与充分阐释的基础上向世界传播敦煌文化思想,传承敦煌文化精神。
敦煌文化是在中西文明相遇、相识、相融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各种文明交流融汇的结晶,蕴含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文化精神。翻译是文化的交流、思想的对话,其本身就是敦煌文化精神的“外显”。敦煌学研究成果的翻译,是学术思想的互学与互鉴,尤其建立在中外学者“中西合璧”方式上的合译,更是在互动理解过程中实践敦煌精神,是传承与弘扬敦煌文化的又一种深化、具象化的方式。敦煌文化翻译,以其特有的文化交流与对话方式,向世界讲述敦煌故事,传播敦煌思想,弘扬敦煌精神,让敦煌文化在交流中进一步成为人类共享的思想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甘肃文化翻译中心、兰州城市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