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语言学研究拓宽国际中文教学思路
2021年03月23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23日第2131期 作者:臧胜楠 潘爽

  互动语言学对互动行为高度关注,将语言研究拓展到自然对话及其他非语言多模态资源领域,其最大的特点是坚持“基于使用”的语法理念和“动态”语法观。而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已成文的书面材料基础之上,对自然会话语料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也不足以全面揭示汉语语言的特点。聚焦国际中文教育,吕必松先生曾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对此,互动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目标,也有利于解决目前国际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互动语言学视角看汉语研究

  互动语言学的肇始与兴起主要受到话语—功能语言学、会话分析和人类语言学的重要影响,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其核心理念是以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以真实自然的会话语料为基石,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语言现象。其研究领域除了以互动视角为参照,研究语言各方面(韵律、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的结构及生成之外,还关注其他非语言多模态资源(如眼神、手势、身势等)是如何完成会话构建的。在“基于用法”的语言理论大背景下,互动语言学显然是将语言研究触及乔姆斯基所忽视的“语言运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李宇明教授曾在论及中国语言学的“话语转向”问题时指出:“话语是语言的真实存在形态,要将研究基点由‘语言’向‘话语’转变。”汉语学界早已注意到汉语的动态性特征,如赵元任的“零句”和“整句”、文炼的“句子动态观”、陆光镜的“进行中的句子”、陶红印的“交际单位”等。近些年,随着国外互动语言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国内学者也开始重新审视汉语具备的相关特征,如对汉语会话序列和交际的基本单位的探讨、汉语在线生成的语法现象分析、汉语交际行为与句法表现的关注、汉语韵律互动表达的作用等。综而观之,互动视角下的汉语研究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语中独特的话语表达特征,以揭示汉语更多的语言特征。

  正视国际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本体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错位。陆俭明指出:“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支撑,对外汉语教学有赖于汉语研究成果,二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从每年国家派出的国际中文教学工作者知识背景构成来看,这些志愿者有不少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语言理论多为基础性知识结构,致使面对新的语言教学问题时很难做出合理、有效的解释。语言理论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专业研究者所关注的领域,致使对相关疑难语言点的解释较为乏力;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层面,缺乏对相关理论的钻研,更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层面。

  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之间的脱节。一方面,理论语法研究成果丰硕,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了汉语学界前瞻的、综合的语法理论观。另一方面,教学语法进展缓慢,仍多停留在虚词、短语、句式等基础内容教学层面,对涉及语言主观性的话语标记、语体、语用标记等重视不够。尽管学界多有呼吁,但现行的各类指导大纲的编写更新工作进展缓慢,相关教学参考语法指导书目也鲜少看到出版。

  教学目标与培养成效之间的失衡。当前,不论是来华留学的外国留学生还是在所在国学习中文的外国学习者,他们学习完相关中文课程后的实际运用能力远远不能达到正常交际的目的,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日常需求性交涉水平,这显然有悖于语言教学的初衷。此外,日常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基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交际能力。显然,当前的教学成效与理想化教学目标之间仍有一定差距。

  因互动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语言的交际及其互动性,在语言的运用和会话的互动性分析上具有侧重,对话语标记、语体和会话标记等方面的研究较为重视,所以它对于实现来华留学生或在所在国学习中文的外国学习者学习中文的教学目标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实践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语言交际性方面的学习效率,且在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实用性上有较为明显的帮助。同时,注重语言的互动会话和交际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教师和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互动语言学,而相关语言研究素材的积累,又可反作用于其互动语言学的研究,二者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中文教学各环节均可获益

  互动语言学理论强调基于自然对话研究语言表达特征。汉语学习者常常产出一些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语句,这些真实口语语料往往是反映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最好体现,同时教师从对这些口语语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学习者的汉语习得特征、与学习者母语的关系,进而发现学习者言语内容产出的优缺点。此外,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动语言学强调“基于使用”的语法理念表明教学过程也要秉持此语言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语句表达特征,进而有意识地改变教学语言内容,能够有效降低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阻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信息。

  国际中文教材练习环节常设有对话练习任务,任务内容一般是根据所学的词汇、语法和课文内容设置的相关话题,有时难免会使练习环节流于形式。互动语言学秉持动态语言观,强调言语互动过程,教材交际性内容的编写要突出言谈参与者之间的话轮承接关系,尽可能地体现真实会话场景特征。这将有助于学习者感知语言使用和表达的最真实特点,从而在真实交际使用时更准确地调动所学内容。互动语言学也特别注意对话语标记的考察,教材交际内容的编写也要注意运用话语标记在口语中的特殊功能,例如“对”具有肯定对方话语内容、引起下文言谈内容的作用,常常在会话中出现和使用。教材中注意此类话语标记内容的有机融入,会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自然使用,使交际双方会话顺利有序进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从教学实操的角度来看,要学会从互动性的角度挖掘语法(词语)互动性的功能,从话轮中体会言语的交互性,而不是纯单句的教授,从而帮学生建立起强互动性功能的意识。汉语学习者面对不同的交际环境要做出相应的言语行为反应,这就需要实施可行的语用策略。例如,教师在表达请求时,既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命令、询问等显性的直接策略,也可以使用较为婉转的暗示语等隐性的间接策略。互动语言学注重言语和非言语层面的互动研究,教学过程需要进行场景化阐释,并借鉴“意念—功能”为纲的研究成果,将语法教学内容关联的情景进行具化分类,让言谈参与者明确在所处语言环境中的社会角色,进而有效调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真实的言谈交流。

  方梅等人在《互动语言学与互动视角的汉语研究》一文中指出:“互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互动的思想也可应用于汉语教学实践中,构建互动的‘基于用法’的教学模式。”这一构想有待于进一步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实践。互动语言学将研究视点落在真实的自然会话和言语行为,这契合了国际中文教学的研究目标和培养目标。因此,将互动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引入国际中文教学领域,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国际中文教学的研究思路和教学思路,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本文系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跨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课堂管理模式研究”(15SKBS31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