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景观:多学科耦合界面
2019年10月22日 10: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22日第1798期 作者:刘丽芬

  语言景观的研究肇始于社会语言学,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渐渐进入其他学科研究的视域。释字解义,从“语言”来看,是语言学、符号学等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从“景观”来看,是景观学、地理学、文化学、设计学、美学等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从其构成看,是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的结合体,因而也是语言学、符号学等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从实质内容看,却与更多学科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厘清三个基本概念

  语言景观和界面研究是目前学界研究的一个新视点。语言景观如何成为多个学科的耦合界面,首先我们要厘清三个概念:语言景观、耦合、界面及界面研究。

  语言景观是某地某公共空间具有特定功能的可视符号复合体,是专门研究城市环境的语言构成的社会学科。耦合原是物理学概念,现借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指两个或以上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乃至协同的现象。界面指两个或以上事物(物体/系统/学科/设备)之间的接触处(点、线或面),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指两个或以上学科,或学科内部两个或以上分支之间交流或互动的接触处;界面研究是一种方法论,指两个或以上学科,或学科内部两个或以上分支共同影响和制约并合力描写与解释同一事实、问题、观念、理论、实践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从空间配置看耦合界面

  语言景观的空间配置包括地理区域、场域和符号的空间排列。地理区域指语言景观的所在地。场域指语言景观所在的具体位置。空间配置的第三个要素是语言景观载体上符号的排列组合和载体的形状、比例与尺度等。

  语言景观的空间分布从地理区域、场域、景观载体的置放、载体大小和形状、载体上的符号如何组合、各符号的大小、多语景观语码的大小、语码排序等受多种因素管控,既要使分布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又要考虑到系统性与审美性,做到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均衡,使大小、形状、比例、尺度相得益彰,使整体看起来美观、协调、醒目,这既受国家的语言政策、语言规划、民族、人口、政治、经济、旅游业等因素的制约,也受设置者个人的意图、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影响,还受地理环境的作用,这就关涉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景观学、地理学、心理学、民族学、符号学、设计学、美学等学科。由此看来,语言景观是多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各学科彼此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语言景观的空间配置。

  从符号组合看耦合界面

  语言景观是由文字、图形、图像单个或彼此间组合,配以色彩、有时配以灯光等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一般指文字,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形、图像、色彩等。符号作为切分世界的区分性概念能观照到最小的语言景观单位,从造型维度的点线面、色彩维度的各种颜色再到形象维度的具体事物。受众对符号的解码是综合各种符号本身所携带的意义,因为每一种符号元素进入文本之前,都携带着特定的意义。

  语言景观上的文字是语言,是语言符号的符号,即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景观上的语种有单语、双语甚至多语,而多语现象是当今世界语言景观的一个重要特征。考察语言景观标牌上的语言特征、特有表达方式及辅助交际手段(副语言)、语体、修辞、语码转换等是语言学、符号学、翻译学等的研究内容。考察语言景观的功能既可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也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但功能类型与内容不同。从语言学角度将语言景观分为以下功能: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禁止性、警示性、强制性、号召性、广告性等;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将语言景观分为信息功能、象征功能、文化功能、美学功能、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等。尽管也可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上述除象征功能外的其他功能,但其实质内容不同,语言学角度关注的是标牌语言的文字内容,社会语言学角度关注的是标牌语言使用所反映的社会语言现实。标牌上选用什么语言、单语还是多语、多语时选择何种语言、排序孰先孰后等,其背后隐含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政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权势关系、身份认同等。因而,语言景观不仅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内容,还是政治语言学、人类符号学、民族语言学等研究的内容。

  语言景观意义的表征除了语言本身,还包括图形、图像、色彩等多种符号形式,它们在交际中共同构建完整的意义。用图形或图像来表示或说明某一事物既浅显易懂,又直观易记。如街道交通借助灯光和图形符号定出规则,而不是直接借助如文字符号或口头指令。因为图形符号醒目、简洁,从远处就能清晰可见,图形符号起指令作用,这一指令要求意义理解单一,能立刻被识解。正因为此,口头指令渐渐被简单的直观符号所取代,用很少的规则规范我们的行动,偏离这些规定行动可能会被立刻制止。图形、图像符号因是符号,故是符号学研究的对象,但每一种符号都携带意义,要使图形、图像为人们所理解,必须通过社会约定来达到“所指”,在社会约定下产生符号意义。而符号意义的约定又以人们共有认知为基础,因而语言景观又是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对图形、图像意义的识解体现为语言,故又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某些图形、图像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心理变化,因而又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对不同符号的单个研究以及综合研究涉及众多学科,如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及其交叉学科。

  颜色成为符号,必须与具体的载体共同构成符形,形成“能指”,在社会的约定下指向“所指”。颜色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就能构成符形,并在社会约定下产生符号意义。不同颜色具有不同涵义,其意义既具有独特性,也具有普适性,即兼具民族性与国际性。汉、英、俄等民族将光谱切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并且赋予它们一定涵义。但不同民族由于民族风俗、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地理环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视觉和心理上对不同颜色所赋予的联想与意义也不尽相同。又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不同民族常常会赋予某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因而在语言景观标牌中,红色代表禁止、停止、危险或提示消防设备、设施的信息;黄色代表提醒、注意、警告;蓝色代表必须遵守规定的指令性信息;绿色传递安全的提示性信息。色彩给人的印象是鲜明的,往往具有第一感官的强烈刺激,它作用于人的眼睛,人们不仅会产生对各种颜色的感受,还会产生情绪和其他一些心理效应。因此,作为语言景观符号的色彩不仅是符号学研究的对象,还是文化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多学科共同推进语言景观研究

  如果说,“同一个客体——一个有机体——同时是一个物理的(原子)、化学的(分子)、生物学的(大分子)、生理学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客体”,那么,可以说,语言景观这一现象同时是社会语言学、语言学、符号学、语言符号学、社会学、景观学、文化学、地理学、地理符号学、设计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客体,它使彼此不相干或联系不密切的学科之间耦合,为各学科牵线搭桥,成为各学科耦合界面。

  据此,我们可以将语言景观视为主模块,将作用于语言景观的其他学科视为次模块,次模块直接访问主模块的内部数据,于是,作为次模块的各学科之间便发生了内容耦合。各个学科的耦合依赖于语言景观,研究语言景观的各个学科,如语言学、符号学、符号人类学、景观学、地理学、设计学、美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构成多元耦合系统,各系统之间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融合、彼此影响、互相协同、耦合推进。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语言景观汉俄比译模式化研究”(16BYY188)、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境内俄语服务窗口语言生态与中国形象构建研究”(14JJD740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