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人孟浩然是中国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诗风以典雅清奇著称,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长期以来,孟诗翻译及其研究并未受到足够重视,鲜有系统的英译文出现。2021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孟浩然诗选英译》一书,这部汉英对照精选集是国内首部孟浩然诗作英译本,由美国犹他大学吴伏生教授和英国诗人格雷厄姆·哈蒂尔(Graham Hartill)合作翻译。该书收录孟诗104首,以羁旅行役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极大地推进了盛世唐音的“浩然之气”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对深入理解孟诗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以及超拔脱俗的气度襟怀具有现实意义。
兴象玲珑 风骨再现
孟诗折射出盛唐诗歌兴象与风骨的特点。诗人亲近山水,喜用寻常之物讴歌美好的田园生活。“山水自然”既是诗人的审美追求,也是其心灵皈依的载体。译者遵循兴寄传统,展现闲逸洒脱、自然平淡之风。
以意象保留营构悠远诗境。《耶溪泛舟》描绘了一幅渔舟唱晚、桨声摇曳的耶溪夕照图。诗人深深陶醉于山水丽景,更喜爱淳朴民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这四句诗被译成:“White-haired fishermen, //washer-girls, brightly dressed //we glance, unknowing, at one another, //our eyes tender, our mouths without speech.” 垂钓的白头老翁和新妆的浣纱女子怡然自得,他们与诗人脉脉凝望,这似曾相识的画面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仙境。译者即景会心,将“垂钓翁”和“浣纱女”的意象叠加,并用修饰语分别放在中心词前后加以限定,人情美与自然美相互映照,衬托出诗人对安宁、平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其仕途失意的心绪也在这温暖场景中得以化解。意象并置在中国古诗中十分常见,译文保留了这种画面感,余味缭绕。译者采用直译移植原诗意象,使目标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审美体验。
以意象变形衍生氤氲诗情。诗人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中勾勒登山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两句诗被译成:“Distant trees like grass at the edge of heaven, // the boat by the river, a crescent moon.”“树”和“洲”是实体意象,“荠”和“月”是比喻意象。天边的树林仿佛荠菜,江畔的小船好似弯月。译文省略了谓语,意象叠加突出了原诗白描与写意的手法,眼前若隐若现的景物引发绵绵情思。译者用内涵较为宽泛的“grass”表达“荠”,这种浅化翻译达到功能等效。“moon”之前添加了形容词“crescent”,这种深化翻译更加具体形象,强调了弯月如弓的形状。可见,译者兴象生情,以物译物,架构了客观物象和主观体验之间的关联。虽然某些译名与原诗意象并不完全一致,但蕴含着相似的审美信息和浓郁情感。
舍形存境 语挚味醇
孟诗以五言诗见长,清真冲淡的风格带给“开元”诗坛新气象。译者不拘泥于原诗形式,采用素体自由诗翻译,以迎合当今英美诗歌免韵自由体的主流审美观念。不仅如此,对原诗叠词、对偶的处理也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将叠词译出语势效果。《留别王维》是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后赠别好友王维的诗作。“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充满幽怨之情。其英译文为:“Quiet and lonely, what am I waiting for? // Morning on morning I come back empty handed.”“寂寂”用“Quiet and lonely”表达,虽然没有再现音韵美和形式美,但译出了门庭冷落的实景以及诗人天天求仕却失望而归的苦闷心情。“朝朝”用“morning on morning”表达,这种单词重复的方法简洁明快,琅琅上口,暗含辛酸之味。单词重复有时需要用and, or, on, in等连接,体现出译者对汉语叠词和英语形合特点的调适。叠词在中国古诗中比较普遍,却很难用英语移植其形式。译者以译意为先,尽量发挥英语优势,以此美代替彼美。
将对偶结构译成散句。诗人在《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描摹泊宿桐庐江的夜景和孤寂之情:“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其英译文为:“The wind whistles through the leaves by the twin banks, // while the moon shines upon one lonely boat.”晚风呼啸,传来两岸树叶的沙沙声;月光普照,只见一叶孤舟在水中荡漾。“风鸣”与“月照”相对,“两岸叶”与“一孤舟”相对,但译文舍弃了对偶形式,以“through” “by” “upon” 和“while”进行串联,形成主谓宾的句式。“whistle”是听觉,萧萧风声使人更加心神不宁。“shines”是视觉,与“lonely boat”搭配,渲染了孤独无助的漂泊感。虽然译文缺乏视觉美、音乐美,但具有意境美的整体效果。对偶结构是翻译之难,再现其意美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译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使译文形散神聚。
注释补偿 追本溯源
在该书的前言中,译者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孟诗特点和翻译特色。此外,还在正文中对某些背景信息和文化典故添加文外注释。注释具有较强的导读功能,可以有效弥补翻译中的文化缺失。
对人名、地名进行注释。在《晚泊浔阳望庐山》中,诗人触景生情,不由想起曾在庐山香炉峰建造东林精舍、带领众徒修行的高僧慧远:“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诗人十分倾慕慧远,赞美其远离尘俗的踪迹,曲折表达自己的隐逸之心。“远公”被译成“monk Hui Yuan”,明示了其身份,译者同时简要说明:“远公”是东晋著名法师,曾主持东林精舍。在《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中,诗人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忠心以及求仕之愿:“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金门”被意译成 “the Golden Gate”,并且辅之解释:“金门”即金马门。可见,诗人“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由此折射出其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人名、地名通常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甚至是解读诗意的关键,适当的注释可引导读者探究其言外之意。
对典故、专门术语进行注释。《寻陈逸人故居》中有以下诗句:“今宵泉壑里,何处觅藏舟。”“藏舟”以“the hidden boat”译出,该典故出自《庄子》:“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译者进一步解释:生死乃自然现象,如要躲避,好比藏舟于山,看似安全,毕竟无用。《题明禅师西山兰若》中有以下诗句:“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谈空”是佛教术语,该词以“takes about emptiness”译出,强调“空”的义理。注释中这样说明:根据佛理,万物皆有缘起,因此本身是空的。可见,译文被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反映了译者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注释是翻译的辅助手段,有助于建立语义连贯、体现原诗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积淀。
“浩然之气”充满骨气、志气、豪气、逸气。在山水田园中感悟生命,善待自然,涵养性情,提升境界,仍然是现代社会需要倡导的诗意生存状态。中外译者联袂翻译孟浩然诗歌,折射出共同传播中国古诗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愿望和具体实践。《孟浩然诗选英译》平朴自然,通俗地道,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总体上反映了孟诗意淡、情淡、色淡的风貌,在英语文化语境中彰显了孟浩然诗歌的当代价值和传播张力。
(本文系“江苏社科英才”资助项目“古诗英译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研究”(2020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