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从职业认同到职业心态
2022年09月21日 09: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1日总第2496期 作者:王天根

  

  1912—194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新闻人或以报为业,以笔为刀,臧否时政;或为挽救国运,以报为器,以笔为号,力谋救亡;或将报纸作为革命宣传的武器,将自身工作视为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力谋做好“集体的宣传员”。考察他们的职业追求与理念,探究他们投身新闻业的心路历程和从事新闻职业过程中的精神、心理世界,既有利于挖掘中国新闻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又有利于从一个特殊视角了解近现代新闻业乃至近现代史与中国革命史,认识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心态史(1912—1949)》(樊亚平著,中华书局2021年10月版)借助对新闻人职业追求与理念的考察,凸显中国新闻人的精神气质,从一个特殊视角呈现了中国近现代新闻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发展大势。

  大变局中新闻人的精神气质

  该书以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新闻人职业意识、职业理念追求与内在心理世界为研究目标,探讨了该时期新闻人职业发育、成长、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与总体趋势,展示了不同新闻人丰富、多元、立体的内心世界及思想脉动,探究了不同类别新闻人职业追求与心理世界的丰富性,揭示了他们所共有的爱国救国、以报为器等特殊气质与取向,及基于这种特质与取向在革命形势发展的大浪淘沙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变局中,以各自不同的路径与方式倾向共产党、认同党的新闻工作理念,从而使近现代新闻人职业步履渐趋于一致的历史必然性。

  全书将分类研究和个案研究、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分群分类研究和历史走势揭示与总体鸟瞰有机结合,既生动鲜活地再现了同一群类新闻人中不同个体丰富、立体的职业心理与情感世界,又描画了同一群类的新闻人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相似的职业理念与追求;既呈现了不同群类的新闻人在职业理念与追求方面的不同之处,又凸显了中国知识分子共有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等精神气质;既分群分类考察了不同群类新闻人职业追求与理念的相同与相异,又以历史的纵向视角呈现了随着不同时期政局、时局、民族危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同群类新闻人在职业理念与价值追求上所发生的主动或被动的调适与变化。这种纵向历史视角,既表现在对不同新闻职业群类在历史舞台上兴衰更替过程的呈现,而且表现在对所选择的每个新闻从业者内在职业心理的探察,即在考察各个新闻人职业心灵世界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凸显其蕴含的变化。

  把握时代特征与历史走向

  除导论外,全书共分六章。前五章分别选取民国五类新闻从业者群体——职业记者、报业家、文人论政者、国民党新闻人和共产党新闻工作者,对其从事新闻职业过程中的动机、动力、情感、心理、思想、精神、身份、理念等进行考察。

  在考察每类新闻从业者时,以个案的方式从中选择两个最有代表性者,对其职业心理世界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考察,以便读者更深入地走进每一位从业者的心灵世界,触摸其内心脉动。这五章的顺序既考虑了五类新闻从业者群体兴起与发展的时间因素,又蕴含着这个历史时段内,五类新闻人职业追求与理念因政局、时局的变化,及其是否符合时代要求而兴衰更替的历史逻辑。第六章对该时期新闻从业者职业心态的总体形貌、特点与走势进行了概括,对影响其职业心态的政治、社会及个人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各类新闻从业者职业步履与心态变化的历史走向进行了揭示。

  切入从业者的内心世界

  就创新性来看,该书是作者在其十年前出版的《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12)》所开创的新闻史人物职业意识与内在心理世界研究基础上,进行时段延伸和研究视角更新而产出的成果。与之相比,该书虽仍聚焦于对新闻史人物内在心理世界的研究,但抛弃了前著所采用的“职业认同”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直抵研究个体的内心世界。这种对固定框架和理论模型的抛弃,既使新闻从业者内在心理世界更鲜活、更立体、更有历史的动感,也避免了学术研究中的老套。与此相应,该书针对所选择的十位新闻人进行的研究与现有研究相比,也获得了不少创新,如对黄远生、张季鸾、徐铸成、范长江等的职业意识、理念、情感、心理的认识,推进并更新了现有研究;对萧同兹、马星野、成舍我的研究,亦致力于弥补现有研究之不足。

  该书聚焦点虽是新闻人,旨在呈现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数代新闻人的心态,但人因业生,研究人的同时不可能不涉及业,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全书实际上是从人的内在心理的维度对中国近现代新闻业发展历史的考察,这样的考察更利于理解近现代新闻业兴衰发展的内在规律。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