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与提高:文艺“人民性”的基本路径
2022年09月21日 09: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1日总第2496期 作者:王赞珍

  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指出“普及”与“提高”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工农兵,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以普及为基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该指导思想阐述了“文艺如何服务”的问题,当时是要解决文艺如何进入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而在当下则需要思考文艺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

  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

  1942年,正处于抗战对峙的艰难时期,文艺工作中出现“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关门提高”的现象,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地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针对文艺工作“如何服务”的问题展开了“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的阐述,对根据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他们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社,1950年)因此,认为当时文艺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遂提出工农兵第一步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却又是不可分割的,应该认识到普及工作远不能在一个水平线上开展,而是需要平稳的向上逐步开展。因此,“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的提高”。当人民文艺得到了普及之后,便会有提高的需求,这也是给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即在兼顾“雪中送炭”的基础上“锦上添花”。现如今,中华民族正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新时代,如何重新理解80年前的“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如何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用普及与提高解决现实中的文艺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也是对《讲话》理念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社会效益为首,服务于人民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两种呈现形式,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文艺落入庸俗、低俗、媚俗的怪圈,需要区分艺术商品化与艺术市场化的属性偏向。单单以“票房”“收视率”“点击率”作为文艺领域的评价标准,是不够客观和片面的表现,也是未能坚持两个效益的原则的体现。坚持注重社会效益为首,两个效益相统一,是我国历史实践中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总结。《讲话》开篇即强调文艺工作的服务对象,这是由无产阶级文艺的阶级性所决定的。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文艺工作者随即开展了“向工农兵普及,从工农兵提高”的文艺创作,如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了新秧歌剧《兄妹开荒》,这部作品从实地取材,讴歌了边区人民在生产运动中的英雄事迹,受到人民大众的热烈欢迎。当时,文艺普及工作的任务是创作出能迅速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文艺作品,对于比较细致且难以生产的文艺作品不是首要开展的工作,因为这不是人民群众急于得到满足的需求。而在当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需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更多的则是对于精神生活的期待,这就为文艺的提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文艺工作中,极容易出现对“提高”的误读,认为“提高”必然出现“曲高和寡”,因此导致文艺工作中的“提高”脱离了群众,变成了无实用功能的橱窗里的摆件。所以,文艺的提高工作要接地气,而不能为了急于和普及区分开,去构筑所谓的空中楼阁。

  追求新时代文艺工作中的“新普及”与“新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希望: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这彰显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人民对于文艺工作的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结合社会新形势勇于创作创新,善于和正确运用在国际文化产业盛行的印刷术、无线传输技术、数码网络技术等复制技术,拓宽文艺空间。即使处于传媒时代,但对文艺而言,内容永远是文艺创作的重心。

  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将新时代文艺工作“新普及”与“新提高”视为己任,更要肩负起推动文艺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在文艺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一方面,我们要向年轻一代普及传统文艺经典,用优良的传统引导审美感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向人民大众提供有着更高品格的精神食粮,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要做到如此,须力求在文艺领域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像近些年出现的影视剧《人世间》《山海情》《长津湖》等,歌舞剧《沂蒙山》《党的女儿》《孔子》《只此青绿》等,都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结合现代审美取向,站在人民的立场去歌颂、去赞扬、去批判,打造出了“以小人物彰显大情怀,以小事情体现大道理”的文艺精品。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新一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勇于承担起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责任,大力促进文艺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