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文献学纵览
2019年06月17日 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17日第1714期 作者:陈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陶瓷文献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就其成就而言,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陶瓷文献学”一词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知名学者傅振伦率先提出“陶瓷文献学”一词,并于90年代初发表了《中国古陶瓷文献学》一文,对陶瓷文献学的内涵、范畴以及古陶瓷文献的类别等进行了探究。可惜的是,该文并未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二十多年来发展缓慢。直到2017年,《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一书出版,才使该学科研究有了新的理论成果。该书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二是陶瓷文献的汇辑。中国古代由于“重道轻器”“重经史轻理艺”等思想的影响,陶瓷作为手工技艺,其文献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分布十分散乱。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陶瓷文献汇辑之作。首开其源的是冯先铭编的《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继起者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的《中国古代陶瓷文献辑录》,熊寥、熊微编注的《中国陶瓷古籍集成》,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编的《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等。它们从多个角度将所汇辑的陶瓷史料进行合理编排,可谓各具特色,可以相互补充,合理参照使用。

  三是对陶瓷文献的细化研究。这主要表现为著者及成书时间的考证,正文内容的点释,内容价值的总结、评析和利用,版本的流传及异同辨析等。以正文内容的点释研究为例,其成果最为显著,或根据内容描述附加插图,如赵菁整理的《匋雅》;或只对专业术语、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进行关键词注释,如熊寥、熊微编注的《中国陶瓷古籍集成》;或只对全文进行白话翻译,如韩其楼编著的《紫砂古籍今译》;但更多时候是综合使用,如连冕编注的《景德镇陶录图说》、傅振伦译注的《陶说译注》等,以便对正文内容作出更准确更清晰的说明。当然,点释研究是一个主观思辨的过程,不同的人对相同内容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相同内容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看法,因此在具体使用时须认真鉴别。

  四是对陶瓷文献编撰家的研究。中国古代出现了不少陶瓷文献编撰家,如蒋祈、周高起、唐英、朱琰、吴骞、蓝浦、龚鉽等。近年来有关其研究成果颇丰,尤以清代督陶官唐英的研究成果最多,如有关其督陶制瓷成就的研究成果有杨静荣的《唐英及其督造的瓷器》、汪庆正的《唐英和清雍正时期的制瓷成就》等;有关其戏曲创作的研究成果有罗学正的《略论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期间的戏曲创作》、项晓英的《唐英及其戏曲创作》等;有关其诗文书画的研究成果有孔晨的《我喜洁身归——论唐英的书画艺术》、童光侠的《唐英和他在景德镇的诗歌创作》等。

  五是陶瓷工具书的大量出版。工具书具有指引读书门径、揭示文献线索、提供参考资料、查考疑难问题、传播思想文化等功用,以其高密度的知识性、高精度的资料性、高效率的检索性、高频率的查考性,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必备参考资料。中国陶瓷工具书的编制成果斐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徐荣编的《中国陶瓷文献指南》,冯先铭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石奎济、石玮编的《景德镇陶瓷词典》等。

  中国陶瓷文献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等均未成熟,尽管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就目前而言,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关历代陶瓷文献的存在状况缺乏系统梳理和研究。中国陶瓷研究大多关注于陶瓷器物的梳理,而对陶瓷文献的梳理重视不够。目前对陶瓷文献的梳理都是一些零散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砖瓦上文献史料的汇集,如胡海帆、汤燕编的《中国古代砖刻铭文集》,林雅杰编的《南越陶文录》等。这些研究既不全面,也不系统,无法体现陶瓷上记载史料的整体性,也无法揭示陶瓷上记载史料的真正价值和各历史阶段的特点。尤其值得深思的是,目前有关陶瓷文献分布状况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

  二是有关明代及其以前陶瓷文献的版本研究十分匮乏。《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对清代陶瓷专论之作的版本流传情况做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这是目前有关中国陶瓷文献版本研究的最新成果。但是,目前我国对明代及其以前的陶瓷文献版本研究近乎空白。

  三是有关陶瓷文献的辨伪研究不够系统深入。中国古代因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或政治斗争、扬名传世的需要,很早就出现了伪书。张之洞云:“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可见,文献辨伪任务十分严峻。中国陶瓷研究也须重视这一工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除了任志录的《重温伯希和〈历代名瓷图谱真伪考〉》这一篇辨伪研究成果外,几乎再无相关的研究成果,可见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四是有关中国陶瓷文献在国外传播及其影响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陶瓷文献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势必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陶瓷文献从19世纪中期开始就被广泛翻译成法文、英文、日文、德文等,对世界陶瓷的生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目前,有关中国陶瓷文献在国外传播及其影响的研究成果寥寥,是当前中国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中的重大缺失,也是当前中国陶瓷文献学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综而观之,中国陶瓷文献学的研究在基础理论、文献汇辑、细化研究、编撰家研究、工具书出版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需学界继续努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9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典籍的海外传播及其对世界陶瓷业的影响研究”(18BG1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