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仍不相匹配,国家形象处于被动的“他塑”局面。文化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面对软实力的不足,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
以文化自信夯实意识形态根基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自信,而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可以说,意识形态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促进着意识形态建设的深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建设首先要增强文化自信,发掘文化资源,夯实意识形态的根基,凝聚社会共识。
坚定文化自信要有现实支撑。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是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根基,有必要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意识形态认同。一方面,要不断提升硬实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军事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夯实硬实力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要继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把握好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高民众文化获得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在增强文化软实力中提升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坚定文化自信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几千年来,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是一以贯之的,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坚定文化自信要积极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在于增强文化认同。文化建设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培育,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培育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的核心在于价值观认同,文化建设要重视中华民族共有价值观的培育,推动形成“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民族共同体。为此,要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文化交流与借鉴的基础,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
塑造国家形象需要文化支撑。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和认定,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塑造国家形象,既需要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作为基础,也需要软实力的支撑。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文化可以弥合国外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偏颇,更容易感染和影响人,而且影响力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有利于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
文化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其能够在塑造国家形象中发挥作用。一方面,文化具有极强的社会整合功能。它通过制度、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整合社会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性、包容性,是塑造团结、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导向功能。它通过价值观以及规范体系,调整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引导社会价值观的走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统一体存在、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蕴含着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积极观念,有助于塑造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总体呈现。文化由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构成,是一个社会最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和观念意识,涉及人的信仰、信念、观念、知识、伦理、行为、审美观、价值观等。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思想、文学、艺术等形式的传播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高质量的文化传播可以向国际社会呈现我国的总体精神面貌,展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民族的精神、民众的奋斗,树立蓬勃向上的国家精神形象。
以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过文化建设,筑牢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文化软实力中,政治生态、民众道德、社会风气、主流价值观是基础。因此,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媒体、文学、艺术、影视等各种渠道,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文化建设,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文化形象以长城、兵马俑、戏曲等符号为主,在文化输出中处于“文化赤字”处境。而美国凭借好莱坞电影、迪斯尼动画等不断对世界各国输出“美国梦”。因此,我们要借鉴西方的文化传播方式方法,不断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以人们喜闻乐见且富有参与性、互动性的方式传播,积极弘扬当代中国文化精神,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
通过文化建设,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积极构建对外传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强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阐释。一方面,要构建国际传播旗舰型媒体。充分运用社交媒体构建国际传播媒体矩阵,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提高中华文化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创新话语方式。作为思想情感沟通工具的话语表达,潜在影响着传播效果。中华文化的话语表达,要根植于中国的本土实践,立足于我国悠久的历史,着眼于新时代中华文化的成就,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话语表达特色,传播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故事,将抽象复杂的政治性话语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善于运用网络热词、流行语等阐述相关理论思想,从而使海外民众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西藏自治区纪委监委第二监督检查室)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