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年网络舆论“圈层化”引导力
2022年01月20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0日总第2334期 作者:宁薇 黄天佑 王雪纯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圈层化成为青年群体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在“同质吸引”的影响下,青年群体更多地以兴趣、情感、文化等“趣缘”为纽带聚在一起,在特定圈层的交往中获得价值的认同、精神的满足与情感的慰藉。但是,圈层传播的趣缘性、闭合性和团结性使得青年更容易接受和认同所属圈层内部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而不由自主地排斥甚至抗拒“圈外”的文化和信息观点。社交媒体时代,青年的群体认同和价值共识容易被主观情感、个人价值观所裹挟。圈层化作为当前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社交状态与存在方式,对于青年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起着促进、放大与整合的作用,呈现出鲜明的网络亚文化特征。如果治理与引导不当,可能造成青年群体网络圈层舆论与主流舆论的偏离甚至背反。

  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传媒生态下,新型主流媒体要实现主流舆论在青年群体圈层传播环境中的破圈与突围,可以从平台搭建圈层舆论传播矩阵、把握受众心理形成圈层舆论共鸣、引导意见领袖推动圈层舆论破壁出圈、调整引导策略四个方面,提升青年群体网络舆论引导力。

  平台搭建圈层舆论传播矩阵

  因为兴趣爱好、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相似,青年群体对于圈层内部信息具有很高的接受度与拥护度。但是,网络圈层中客观存在的信息窄化、闭环效应、信息壁垒等现象,让圈层成员对于外来信息具有较强的警惕性、独立性和排他性。这阻隔了主流舆论的渗透与引导,致使主流媒体在对青年群体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频频发生“碰壁反弹”现象。

  为此,主流媒体首先要积极进驻各个社交平台,搭建“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立体传播平台格局,形成自己的账号传播势力,有效占领青年群体所在的舆论阵地。其次,在单一平台上,要积极联合其他媒体共同发布信息,以舆论联合体的形式构建良好的舆论传播生态,比如视频《后浪》,即是由《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新京报》、澎湃新闻和观察者网6家主流媒体联合B站发布,短短8小时,视频播放量超过1100万,相关微博话题的阅读量超过3.25亿,传播效果显著。最后,要搭建圈层传播矩阵,提升主流媒体“跨圈传播”的能力。传播技术的赋权使得传统的大众传播格局裂变为以个人为中心的节点传播模式。在跨越圈层的信息传播中,节点充当着将信息从一个圈群向另一个圈群转移的角色,圈群之间的信息交互也由此呈现出“嵌套传播”的结构。由于个人社会关系复杂多样,每个青年个体都游走在多个趣缘圈层之中。所以,主流媒体只有平台联动,实现传播矩阵的集中引爆与跨圈层联动,才能有效开展针对青年群体的新闻舆论引导。

  形成圈层舆论共鸣

  圈层是以文化或价值观作为内核的网络生态组织,不符合圈层文化特点的媒介产品很难在圈内传播。主流媒体要从用户思维出发,把握圈层中青年群体的情感需求与自我表达,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的舆论引导与传播,最终获得青年群体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尊重圈层文化,满足受众差异需求。青年群体伴随网络粉丝文化、游戏文化和动漫文化等成长,在圈层化的影响下,他们的网络舆论表达方式与行为逻辑呈现出鲜明的网络亚文化特征。如在舆论话语形态上,偏好表情包、漫画、短视频等图像表意与视觉修辞;在舆论表达方式上,更多的是碎片化、情绪化、浅显化的意见表达;在舆论风格上偏好戏谑、调侃或恶搞的非主流方式等。主流媒体要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客观理性地剖析青年群体网络文化的优缺点,学习、运用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话语形式,保证主流舆论在青年群体网络圈层中的充分传播和有效辐射。

  把握受众心理,以情绪共振带来舆论共鸣。舆论世界是情胜于理的传播世界,在圈层认知框架的限制下,情感的共享比事实的共享更容易产生互动。青年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感知公共事件,也以情感共振和话语协同的形式参与舆论表达。因此,在对青年群体网络圈层舆论进行引导时,主流媒体应该做好情绪议程设置,力求与圈群中青年群体的情感、情绪同频共振,以情感共鸣引发舆论共鸣,最终成功引导圈层舆论的定调与风向。

  推动圈层舆论破壁出圈

  圈层兼具“圈群”和“层级”两方面含义。青年群体因为拥有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认同,形成“圈群”,但在圈群内部,也客观存在秩序、地位、机制等“层”的概念。这种层次性与纵向等级的差异使得占据圈群成员关系网超级中心的核心成员拥有了信息权、话语权与影响力,成为圈层内的意见领袖。圈层中的普通成员和边缘成员依赖他们获取消息、解读观点,在价值取向、情感诉求和反馈行为等方面也深受意见领袖影响。这种身份上的从属关系导致圈子核心成员或者说意见领袖的舆论表达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乃至形塑了一个圈层内的舆论走向。

  为此,第一,主流媒体要仔细甄别青年群体圈层中各类意见领袖的角色扮演与作用发挥,对于误导青年群体价值观念、破坏圈层舆论氛围乃至违反《网络安全法》的意见领袖,要坚决给予揭露与抨击,并用正确的舆论对其进行规范与约束。第二,要与圈层内的意见领袖建立长效稳定的沟通机制,通过他们准确感知、掌握圈群中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和最新舆论趋势。第三,要进一步强化对意见领袖的价值引领,提升他们作为圈层舆论“把关人”的自觉意识与责任担当,引导他们做好圈层内部舆论的把关、组织、筛选与过滤工作,从而有效弥合圈层内部舆论纷争,避免圈层舆论极化。第四,主流媒体要主动作为,更加积极地引导青年群体圈层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发挥其在圈层内外的桥梁嫁接与涵养作用,建立不同圈层间的对话和信任体系,主动塑造意见领袖,鼓励、带动圈层中的“后浪”们走出“舒适圈”和“安全区”,与其他圈层进行良性对话、互动互通,推动圈层舆论的“破壁”和“出圈”。另一方面,在尊重和满足青年群体网络舆论表达需求的同时,也要高屋建瓴,不断创新议题设置策略,重构青年话语阐释体系,有效引导青年群体圈层舆论激浊扬清、健康发展。

  调整圈层舆论引导策略

  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技术和人自身的“自我偏好”心理影响下,青年群体网络圈层舆论会因为“涟漪效应”的催生和放大作用,快速形成单一但极度统一的意见共同体与群体性情绪,圈层内的舆论因此不断被促进、放大与整合,甚至出圈,形成舆论效能的扩散与叠加。这要求主流媒体长期观测并能迅速跟进圈层中的舆论表达,及时做好柔性引导,牢牢把握舆论的话语权、解释权。

  要打造一支具有圈层意识和跨圈能力的媒体队伍。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圈层为专题的媒介培训,帮助主流媒体从业人员熟悉各类亚文化特质与亚文化圈层中青年群体的独特话语体系与情感表达方式,熟悉各类媒介运作的规律和独特性,提升舆论敏感度。要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采集青年群体网络圈层舆论跨圈的成效、引发的反弹和存在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舆情分析,为圈层舆论的及时引导与纠偏提供数据基础。要形成经验总结,建立圈层舆情数据库和案例库。利用大数据舆情监测技术手段收集圈层内部相关的舆论动态与反馈,总结形成一套青年圈层舆情应对体系,最终建立舆情数据库和案例库。在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再次出现类似舆情时,这套体系可以帮助主流媒体迅速在数据库中检测到相对应的节点,为接下来的舆论引导提供参考,有效降低青年群体网络圈层舆论失控的风险。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热点事件中网络情绪传播的形成机制与疏导研究”(18YJA860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