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是伴随人类发展历史过程而产生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环境、自然条件和习俗传统条件下创造出具有鲜明自身特征的文明,不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更有与其他文明相互交流借鉴的必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立足于各种文明的和谐共存及包容互鉴。中华民族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构建具有鲜明新时代特征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加快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实践努力方向。
理性认识不同文明间的关系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离不开正确看待历史上中华优秀文明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离不开正确处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这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各种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相互包容不仅是构建新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理念,也是有效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选择。这就要求不仅要对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变迁有一个理性清晰的认识,从中勾勒出代表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绵延不绝的历史图谱,而且要将这个图谱形成过程中对其他文明的滋养以及其他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通中的融合发展支脉全景展现出来。
与此同时,还要对其他各种不同文明形成的人文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变化以及自身固有的风俗习惯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这是理解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逻辑基础。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新时代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使命就在于从海量信息传播中选择有益于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因、消除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播中的傲慢与偏见,从而促进人类文明整体向更高层次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及承担的国际责任越来越重,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发展,无疑成为中国对外话语传播重要的时代命题。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应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事关人类和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向的重要战略思想,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为依托,坚持利用不同形式和方式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向不同文化背景、发展水平和发展愿景的国家,阐述中国发展道路选择、中国梦与世界梦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类多样性文明共存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具有语言性与文化性的双重特征。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呈现出来的话语方式和内容,反映了民族国家依据自己制定的某种规则,传播其所表达的国家意志以及与这种意志密不可分的能够呈现国家和民族利益诉求的符号意义,也是该国在世界舞台上确立其国际地位并被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所认知的过程。就此而言,不同话语体系的传播主体、内容和客体之间产生以语言和言语为表征的差异,反映了这些传播主体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对权利以及与之相关的利益的不同态度。而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原则引领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反映了多极化的国际格局趋势和多样化的文化存续应成为全人类谋取最大利益的公约数,由此所决定的话语体系并非意味着对现有西方话语体系进行挑战,也没有让世界上其他国家以此进行选边站队的主观意愿。这是一种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符合全人类公共利益的话语体系,因此这种话语体系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空间产生共鸣和认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不仅可以拓宽人类不同文明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自我文明独特的历史传承性的视野,而且还可以从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中找寻这些不同文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和谐酵母”的方式及其独特功能。
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可以通过对人们思维模式、民族心理及宗教习俗的探讨,总结人类不同文明的起源和变迁的规律,从而揭示不同文化何以能够延续的本质。这为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启示:各个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不同文化已经成为与其对应民族延续生存的血脉,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将文明提升到更高的阶段,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寻求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和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就在于和而不同及求同存异。
承继传统哲学思想
人类文明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大放异彩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正是由于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互为包容、交相辉映,才编织出了人类历史上绚丽斑斓的画面。以文明交流互鉴引领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为跨文化传播中消除现实人为筑起的文化壁垒、打破阻碍人类相互交往的精神隔阂提供了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毋庸置疑,文明交流互鉴引领下的话语共同体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秉持的“天下一家”理念,承继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思想,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就此而言,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不是对西方所谓国际自由秩序的挑战,而是在承继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整体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哈贝马斯指出:“话语伦理的共同体只有通过实现所有人话语的自由权利,铲除一切歧视和苦难,将被边缘化的人纳入相互关爱中才可能建立。这个建设性地筹划出来的话语共同体不是一个封闭的绝对同一的集体,不会强迫其他成员放弃自身的特殊性而成为标准化的人。”以这种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哲学思想而建构的话语共同体,无疑为解决当今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矛盾冲突和困惑,提供了富于启发性和创新性的应对方案。同时,这种话语体系倡导不同文明在相互信任基础上展开对话并进行自我更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导向的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在明晰世界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重视维系不同话语体系的和谐共存,绝非排挤多样、自我论证和自我框定的话语体系。它恰恰是主张和维护人类多样话语体系的共存性,这正是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中所具有的自由共享性的充分证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的思想研究”(15AXW00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研究(1919—2018)”(18ZDA3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