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跨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
2019年06月05日 08: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5日总第1707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王清晨

  5月31日,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跨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在新时代从文化安全角度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话题,深入探讨了跨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领域的相关学术问题。

  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主张

  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的交流活动。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郭惠民表示,跨文化传播是各民族之间、各区域之间文化互通、文明互鉴、文脉互佑的内在要求和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反映了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呈现出当今人类的时代潮流,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美好展望。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集成,蕴含并彰显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和发展引领。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不仅会体现出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会体现出国家的言语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包括饮食、建筑、服饰等,隐性文化包括理念、观念等。”外交学院副校长孙吉胜提出,仅仅重视显性文化内容的传播远远不够。对今天的中国而言,文化理念的传播更重要。这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基础,也是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的本质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地介入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成为世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国际合作。跨文化传播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在郭惠民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一直是我国国际关系研究、外语教学和研究等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趋势深入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强大的科技、经济力量,也同样需要雄厚的文明文化力量。“在国内文化传播方面,必须着力于提振民族精神、改善社会心理、巩固团结统一、促进和谐共进、引领文明进步,不断夯实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以及国家总体安全的根基。在国际文化传播方面,则必须着眼于巩固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着眼于推动世界人民的大团结和大协作,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郭惠民说。

  拥有不同文化形态的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展现中国形象时必须开展跨文化沟通和传播,在世界上树立当代中国的良好形象。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主编谭秀英表示,我们在开展跨文化传播时,既要不断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安全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捍卫民族精神独立性,又要做到坚守但不保守,自信而不自负。同时,应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主张,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是一个综合体,不仅取决于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有形硬力量,还取决于意识形态、政治体系、文化价值观等隐性软力量。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中,文化能够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因而成为最深层次的国家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李文表示,国家安全语境下的文化包含三个方面,即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公共文化。意识形态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同时也为国家政权提供文化基础。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直接关系到政治局势的稳定。我国文化安全的核心问题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灵魂和血脉,是该民族自我确认、自我阐释、自我表达的符号系统,表征着这个民族共有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民族文化是国民凝聚力的深厚来源,是民族完整性的文化基础,也是一个民族的自信和定力所在。公共文化是一切文化形式体现其目的与功能的最终载体,既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认同,又体现真善美价值的公共文化实践,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

  “意识形态是一种象征性国家力量形态,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包含着深刻的国家战略利益,是现代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存在方式。完善和发展新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理论,成为提升新时代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能力的重要内容。”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胡惠林认为,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在处理涉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时,中国可以放弃国家意识形态原则。在关乎国家安全核心利益的时候,中国绝不会拿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做交易。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领域是如此,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也是如此。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在推进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安全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郭惠民告诉记者,文化安全的核心与关键是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跨文化传播必须始终坚持“强自信、守底线”的原则,在淬炼中国文化自觉与软实力、激活中国文化生命力与创造性的同时,要始终把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放在核心位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文化互通互融。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