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2023年02月23日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23日第2596期 作者:伍山林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实施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特别是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伴随国内循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显著和国际循环格局的深度调整,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各项改革,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从经济循环角度来看,应把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结合起来考虑,并且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形成双畅互促态势,从供给体系优化、需求体系重塑、供需体系适配等角度,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从统筹发展和安全角度来看,应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增强我国在新征程上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从经济现代化角度来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应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国内经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融通的新局面,使我国经济依托双畅互促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方面重点着力。第一,树立全局观念,坚持系统思维。无论哪个层级的产业或区域布局,都不能仅仅考虑自身“小循环”,而是要立足实际国情、发挥自身优势,把自身发展当作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应打造与国际市场深度连通的国内统一大市场,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导致市场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整合国内市场。第二,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打造一系列只有依托大国市场才能生成和完善的复杂性、系统性生产技术,并且把这些技术转化为具有独特优势的高端产品。通过开辟国际市场,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惠及世界人民,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竞争力。第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构筑更加坚实的生产力基础,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

  在经济思想史上,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使人们关于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中作用机制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一个国家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创新大国迈向创新强国的关键期,必须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由于经济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过去那种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发展模式逐渐难以为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求我们尽快转换到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来,抛弃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经济增长中扣除各种生产要素所作出的贡献之后,由各种各样的创新(包括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等)和效率提高等作出的贡献。从长远来看,要素投入的增加毕竟是有限度的,而创新才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应通过不断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过去十年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举措,“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光明前景。

  说到底,创新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劳动,或者说是智慧型劳动。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从先前的劳动成果转化而来的。因此,从长期来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全方位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人的潜能特别是具有无穷开拓空间的创新潜能日益充分地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需求也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好的满足,由此形成一个具有内在增强特征的良性循环。一是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使包括智慧型劳动在内的一切劳动成为人们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特别是要对创造性劳动的收益获取予以制度保障、市场支持和社会尊重,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让一切创造性劳动的活力竞相迸发。二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现有基础上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把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紧密有效结合起来。以新型举国体制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它们一个接一个地推向全球前沿,并且最大限度地实现商业价值。

  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为了解决我国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富、越来越强、越来越美,这些都要求我们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依托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要在“共同”上下功夫。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求人人努力奋斗,用汗水和灵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又要让人们更多更公平地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二要在“富裕”上下功夫,把“蛋糕”做大做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切好分好,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扩大国内消费和推动共同富裕,是创造新的更高水平均衡的、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若经济总量庞大但贫富差距过大,则国内消费就会受限,难以对投资形成强有力的牵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强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共同富裕也有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保障。新发展格局主要依托国内大循环,要使国内大循环不断扩大和顺畅运转,必须有强大的内需做支撑,形成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当前我国市场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体量庞大,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二是潜力巨大,有望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会零售品消费市场。因此,我国将对国际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这个巨大引力场将有助于我国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使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越来越坚实的市场基础,在超大规模市场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使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越来越坚实的生产力基础。相应地,我国内部可循环优势也将进一步增强,应对不确定性、干扰和冲击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强大的经济韧性又将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战略思想史研究”(21&ZD08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新形势下我国构建双循环互促新发展格局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