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亚太绿色发展
2022年11月21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21日总第2534期 作者:本报记者 阮益嫘 李晶

  严冬已至,能源危机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在2022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前夕,由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APEC能源智库论坛2022”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北京、香港、曼谷三地同时举行。与会代表学者共同探讨了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等议题。

  协同推进能源转型  

  在绿色环保作为社会发展趋势和人类普遍共识的今天,“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阿米达·阿利斯夏巴纳呼吁,亚太地区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要开展更多工作。增强APEC各经济体应对危机的能力,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实现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

  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列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首。中国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魏晓威表示,中国将充分发挥在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链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其他经济体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的清洁能源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作出更大贡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能源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耀华表示,绿色发展需要生产侧和消费侧协同发力,其中能源高效利用和绿色消费是关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罗大清则提出了绿色能源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即“融合”“协同”和“效用”,强调统筹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及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新能源产业电力和非电应用协同发展,科学评价并提升新能源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绿色效用,做大、做强、做优绿色能源。

  在区域发展层面,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APEC经济体的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在全球范围内占比很大。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能源司官员迈克尔·威廉姆森提议,开发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强度,加强研发方面的地区合作,从而促进能源技术创新。同时,要合理制定能源相关规划、提高地区监管力度,以更好地支持和实现亚太地区的长期低碳转型。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主席入江一友认为,亚太地区在能源转型上可以参考和借鉴欧洲的经验,但也要注意到亚太与欧洲在能源基础设施、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据联合国《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全球人口在2037年将增至90亿。人口规模的扩大将加剧资源尤其是能源的消耗。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义务。

  工业、建筑、交通是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重点领域。王耀华提出,目前在中国,工业部门终端用能占比2/3,是最主要的用能部门。减碳源、增碳汇,加快实现低碳能源供给,是能源电力支撑工业发展的关键。建筑领域用能需求,特别是用电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快速增长,节能潜力巨大。

  香港作为城市化程度和人口密度双高的地区,其60%的碳排放来自发电,而建筑用电占整体用电量的93%。建筑节能是香港减少碳排放的重中之重。香港理工大学建筑能源与自动化讲座教授王盛卫认为,在建筑物或城市中实现碳中和,既不切实际,也不具有成本效益,必须通过在建筑物甚至城市之外采用可再生资源来实现碳中和。香港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表示,特区政府大力提高政府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节能效能,进一步扩大强制性能源效率标签计划范围,未来还将加快在新开发区构建区域冷却系统,希望能从基础设施层面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

  电气化是交通绿色发展的主要技术选项。新能源汽车作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与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措施之一,受到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重点关注。今年APEC峰会东道主泰国也十分重视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泰国前能源部部长披差呼吁APEC各经济体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另一位泰国前能源部部长颂提拉则强调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要性,他表示,泰国政府将致力于在本地生产电动汽车电池,并提出借鉴德国对于新能源车产业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升级本国汽车产业。中国汽车品牌长城的一款新能源SUV被选定为此次APEC会议的官方指定用车,在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为参会代表提供出行服务。长城汽车东盟区总裁张佳明表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长城汽车未来将持续推动泰国和亚太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高等教育助力能源转型 

  当前,亚太经合组织迫切需要综合能源转型的新原则和新战略,而助力实现亚太地区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更加强化的框架和实用的指导方针,并与环境保护达成平衡。澳大利亚—非洲大学联盟(AAUN)主席、悉尼大学教授约翰·赫恩提议,建立APEC大学能源研究网络,加强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并成立秘书处,以协调研究议程和学术交流,为能源和环境研究注入更强动力。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认为,高校需要加大投入,在智慧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开发新技术,加强政策研究,深化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使教育和研究双向赋能实现碳中和,以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则提出,高校有必要开展系统性布局和长期深入的工作,在绿色低碳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方面进行攻关,开展跨学科研究,积极与领军能源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亚太地区仍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提高经济韧性和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各经济体来说至关重要。泰国庄甲盛皇家大学校长苏玛丽表示,学校应当与不同机构开展合作,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环境保护、美好生活之间的平衡。泰国素叻他尼皇家大学校长瓦塔纳·拉坦普罗姆鼓励学生投身于绿色经济转型实践,促进大学之间交流对话和合作行动,通过政策制定推动公众参与环保事业。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