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
2022年11月21日 08: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21日总第253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一国两制”背景下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尝试,更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关键举措和现实需求。11月16日,教育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湾区校长论坛暨深圳大学40周年校庆学术论坛在深圳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大湾区高等教育踏上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国家使命,大湾区高校要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加快国家战略科学理论建设,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力量。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提出,在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国家和区域战略人才力量。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以北京大学为例表示,北大有学科优势,深圳有区域与产业优势,双方应进一步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实现教育链、学术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四链融合,让创新要素与一线企业紧密结合,打造产学研融合新生态。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我认为是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表示,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发展科学和技术的双重责任,正从产学研向研学产转化,以多学科交叉等新手段为发展新赛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更多贡献。香港中文大学积极配合国家战略,在产学研各方面全力投入,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最快将于2023年9月推出“2+2本科学位课程”,这将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让学生于深港两地校园修读双主修本科课程的项目,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集聚。

  大湾区高校助力高质量发展 

  高校与经济发展互为支撑、相互促进,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高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科技、人才、信息和文化优势,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其发展的显著特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当积极贡献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认为,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承担五大角色:湾区建设人才的培养者、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决策咨询研究的智囊团、文化传承发展的引领者、高等教育开放合作的践行者。他建议,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发挥高校科技理论创新的突破效能,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优势互补的健康发展态势,让湾区与大学形成良性互动的整体。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表示,以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高校应通过行业研究、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智慧能源和金融科技等五大研究枢纽为抓手,打造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的一流创新研究平台,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毛军发提出,未来,随着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不断走深走实,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能成长为内地与港澳高等教育全面合作发展的生动典范,建成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际教育示范区。雷朝滋表示,大湾区高校要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率、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服务国家区域创新发展、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方面起表率作用,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创新思想库、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

  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刘骏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将会超越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单向合作关系,转向建构大湾区、横琴与澳门的深度合作关系。他认为,在此形势下,高校的课程应当有所变革,设置能够适应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更多样态的课程,以及课外的学习机会和交流机会,把知识和应用结合在一起。此外,他还指出,高校不能忽视人文社科对人的发展的全方位作用,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还应当重视人文底蕴。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