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年11月18日 05: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8日第253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曾江 实习记者 朱娜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前途命运休戚与共。在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全人类面临的难题,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解决人类发展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必须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月5—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行。本届进博会是党的二十大后我国举办的首场重大国际展会,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加企业商业展,66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亮相国家综合展,数量均超过上届。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韩文龙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创造美好世界的价值理念,展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进博会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举措,既展现了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也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市场的发展自信和责任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将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让世界友好国家共享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经济增长红利,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胸怀天下,必然目光远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秘书长冯维江认为,我们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拓展世界眼光,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的安全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作出贡献。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不能囿于一国的利益进行盘算,而需要具备宽广襟怀。唯有如此,人类才能找到全球治理的有效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意高远,放眼世界,为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指引全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了‘思想灯塔’。”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院长王辉认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筑造人类美好家园的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彰显了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美美与共的非凡气度。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存刚看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今国际秩序调整演变、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发挥了引领作用,为不稳定的世界提供了“稳定之锚”、找到了确定的方向,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把全球建设成为和睦的大家庭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世界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着眼于各国最紧迫最现实的需求,这种发展合作方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接受,取得了一批实打实、沉甸甸的发展成果。截至2022年7月底,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大批早期收获项目落地开花,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公共产品。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教授贺鉴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举措,为世界人民提供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对于有效应对全球性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开创世界美好未来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深化了沿线国家的文明交流,形成了一整套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的价值导向和实践方法,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国际认同。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不久,多国政要访华,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坚定信心,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与期待。推动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表示,中国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期,富有智慧地处理好周边问题,有利于提升对周边国际环境的重塑力。在他看来,中国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指引着中国和世界前进的正确方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进程中,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成为联合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必然选择。
 
  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众多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表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存在一致性,二者之间是建构实践与最终目标的互动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站在历史的、时代的、人类的高度思考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问题的“建构性方案”,在凝聚全球共识、实现维护共同利益的目标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严书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原创理论,全面科学地回答了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当今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人类社会指明了美好目标和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最有力佐证。 
 
  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以创新理论指导创造实践,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并且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时不我待。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深入了解和深化研究基础上,切实强化问题导向,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框架下的区域国别学研究。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认为,我们要坚持胸怀天下、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智库建设为突破、以外语学科转型为支撑,服务中国特色外交,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
 
  在贺鉴看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提供了更多机遇,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世界大势所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全球治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和价值基础。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倡导者,中国始终秉承“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理念,积极探索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推动建立维护世界各国文明发展诉求的国际文明新秩序,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中国所提倡的共赢型发展模式,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王辉表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文化交流是基础支撑和联系纽带,我们要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价值,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巧妙融入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中,让语言文化融通成为助推中外民心相通、“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的持久稳定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其中,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不仅被郑重书写,而且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对外事务和国际问题的基本价值取向、思维框架、对外战略等重大原则性态度、立场和观点,彰显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将自身发展、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和大国担当,为我们把握大势引领时代、正确处理自身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下,进一步学习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然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才能引领世界变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理念指引方向,中国行动坚定信心,中国方案赢得世界认同,中国智慧成为全人类共同财富。文明差异并不一定造成冲突,相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