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语言学创新发展
2022年11月07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7日第2524期 作者:本报记者 班晓悦 实习记者 陈雅静

  教书育人的过程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语言表述的概括性、准确性、艺术性、情感性程度影响着教育教学成果,开展教育语言学研究意义重大。10月29—30日,第七届中国教育语言学高端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文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挖掘语言与教育的互动关系

  语言与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教师、学生、教材互动交流过程的基本媒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教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俞理明表示,我们在探讨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时,不能抽象而谈,而是要关注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的真实具体的多样化语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强调,教材语言需要在学科内容、章节衔接、可理解性、权威性四个方面下功夫;而讲课语言,应避免照本宣科,要善于将学科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将学术语言转化为教育语言。只有实现这两方面的转化,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0世纪以来,学界对如何通过语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策略,即“工具性与人文性说”“语文素质说”“话语体系说”“三个世界观说”。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苏新春看来,四种观点都在努力追求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功能作出恰当阐释,对包括所有教学要素,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容、关系、作用作出通盘考虑;而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定义以及二者关系的看法则各不相同。梳理百余年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母语教育中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更全面地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与效能,更好认识中文教育中“语言教学”“能力培养”“文化传播”的规律。

  每种语言在历史长河中走过的路径都不尽相同。比较不同语言的演变路径,挖掘其共性与差异,是揭示语言本质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杨延宁以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式为例,探讨了汉语和英语中同类构式的演变路径。在他看来,两种语言在成分转移上的差异更多地受到了词类亲疏关系的影响。加深对汉英同类语法点演变历程的理解,能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有助于高阶学习者理解汉语的本质特征。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袁博平表示,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国别化、本土化、教材、教法、测试等因素,还需要考虑学习者过往的语言学习经历、已习得语言的影响等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方梅提出,面向第二语言习得的用法分析和语法教学,需要描述不同句法选择背后“形式—意义—功能”之间的关系、表达形式承载的互动类型,以及从惯例到语法不同层面的规约。

  提升中文国际影响力

  中文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在全球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俞理明表示,开展中文教育教学研究,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发展,使中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我国学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并将其置于教育学学科门类下。对此,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赵杨表示,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侧重语言方面,而现在的国际中文教育更强调教育属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热”“中文热”在持续升温,世界各国的中文教育也进入了升级转型的关键期。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教授李宇明看来,经济价值是中文走向世界的最大推动力。通过学习中文获得经济利益,提高个体人力资本就是中文传播的最大内驱力。因此,要重视中文教育的经济功能,为学习者及其国家带来经济利益。在李宇明看来,中文国际传播的目标是扩大中文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空间,需要根据传播环境合理配置资源,发展“中文+技能”“中文+职业”,为世界人民学习和使用中文提供便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祖晓梅以《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为例,探讨了新时期中华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在她看来,国际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在教学中注重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双管齐下。赵杨认为,国际中文教育具备两个功能:作为目的的国际中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工具的国际中文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包容态度,从而实现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通过国际中文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助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赵杨看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向其他国家的人民介绍中国的语言文化,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及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助力我国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际中文教育大有可为。

  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教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