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拓展产学研空间
2022年03月28日 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28日第237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卫思谕

  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加速融合,虚拟现实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窗口期,催生了虚拟现实产学研平台的兴起与应用。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虚拟现实产学研平台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能够开展各种仿真实验分析,这将极大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和效率。

  有效提升实验效率

  产学研平台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先进系统,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组合。通常来说,企业为产学研平台的技术需求方,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虚拟现实产学研平台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让产学研平台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更接近真实场景下的用户反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一些高精度的虚拟实验无需购买高昂设备,就可以完成接近真实场景的模拟实验,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实验效率,还可以降低试错成本。

  教育部虚拟现实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周明全表示,虚拟现实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个概念,即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共同发展融汇形成的新世界。虚拟现实是继理论推演、实验观察之后,人类在信息时代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方法,即从传统的定量计算到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认识,进一步提升人对社会与自然的认知能力。虚拟现实是人类认识自然、模拟自然,进而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必将推动新的科学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开展。

  虚拟现实产学研平台的建立,从实质上看,是一个包括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政府机构及投资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致力于发挥科技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和产业创新型组织作用的过程。建设高质量的产学研虚拟平台,需整合相关行业资源,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及自主化产业链。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青年教师姚凯认为,虚拟现实产学研平台需要5G、云计算、区块链等核心技术作为基础保障,产业链自主化能够带动整个行业细分领域的发展,产生规模效应。青岛协同创新虚拟现实研究中心主任于文江认为,建设虚拟现实产学研平台,还需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广泛协同创新优势。同时,积极构建产业资源库、专家库与知识库,实现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良好流动与配置,为产学研平台信息化、产学研资源数字化奠定良好基础。

  建设高质量产学研虚拟平台

  虚拟现实技术尽管发展迅速,但并不意味它可以与一切传统技术与平台相融合。姚凯认为,识别业务场景与虚拟现实技术是否相适合,是建设高质量高效率虚拟现实产学研平台的关键。特别是在当前许多传统产学研平台还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应避免盲目炒概念、博噱头,忽视产学研平台核心理论与业务场景的建设。同时,建设虚拟现实产学研平台,不仅需要技术硬实力的加持,还需要行业人才软实力的支撑,软硬结合才能让虚拟现实产学研平台与专业实验室真正有效运转起来。

  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虚拟现实产学研平台,需要一批产学研深入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产业公共技术和各类服务平台。周明全提出,建设虚拟现实产学研平台需要既懂科研又懂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因此,应努力打造一个有管理、有创新、有格局的生动活泼的科研管理群体。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科技产业平台的指导管理,推动我国科技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虚拟现实产学研平台,在技术上需要一系列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姚凯认为,我们既需要配套一系列运算性能高、功耗低的可穿戴硬件设备,又要不断升级完善软件算法,以适应产学研平台的发展需要,完善软硬件的兼容和适配标准,推动产业链不同企业的紧密协作。于文江建议,在硬件方面,要加强虚拟产业生态和虚拟社会形态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和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在软件方面,要提升政府在产业引导及政策设计方面的顶层设计能力,加强关键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整体变革。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