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域中的好公民培育:本土实践与中国经验
2022年03月25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25日第2375期 作者:严从根

  20世纪初,西学东渐,公民被“引进”到中国。作为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古老中国是没有的,但是作为个人与国家关系意义上的公民,则自古有之。公民是民族国家的主体,也是民族国家的产物,所以公民与国家相伴相生,有国家就有其成员——公民。公民教育是培养国家合格成员的教育,故而中国也一定有自己的公民教育实践。作为伦理型国家,我国“家国同构”的国家构型,几千年来对如何培养家庭成员与国家公民既有丰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当公民作为舶来品被引进到中国后,有识之士以伦理型文化对其进行了自觉的本土化改造。刘霞博士的公民教育研究作品《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基于百年母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以下简称《中国公民教育》),以伦理的视角和伦理学的素养,分析了百年(1904—2004年)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梳理了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并以伦理精神进行了中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建构。

  《中国公民教育》一书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本分析法,所分析的是一种特殊的文本——教科书。教科书文本的特殊性在于,教材是国家事权,教科书代表着官方知识。所以,教科书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材料,也能够传递特定的政治意志、文化价值,最能彰显本土特色。而母语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和使用本国语言的重要教材,基本定位是“文以载道”,因而更具有本土特色,是最为本土化的存在。正如作者所说,母语教科书不仅提供了公民教育的话语场所,还因为其符合民族文化和思维特点的内在语言结构,使得对学生公民实践的教育得以进行,并能优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作者对文本分析有着较扎实的学术功底,无论是公民思想在课文内容中的间接渗透,还是公民榜样的直接呈现,通过对百年教科书中公民教育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强调伦理道德的儒家文化在教科书中与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彼此呼应、交融和对话。此外,作者不囿于单纯的文本分析,而是将教科书这一特殊文本置于更为广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也置于更为深邃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这种对大背景、大历史的研究,我们更为清晰地看到,中国公民教育将公民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强调道德上好公民的培育,这与西方直接关注公民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政治道德的公民教育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那么,作为伦理型文化中的道德公民与作为西方社会的政治公民,两者之间究竟该如何对话呢?作者通过伦理的普遍性与公民的公共性即“伦理之公”与“道德之民”的论述,尝试进行了中西方公民观及公民教育思想的对话和交流。对这一问题的论证,作者通过梳理西方公民观的产生和演变史进行了比较研究。古希腊城邦孕育了最早的公民,形成了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古典共和主义重视公民的公共参与、公共服务,强调公民的美德和公共的善,但此时的公民与城邦是一体的,每一个城邦是政治共同体,也是公民共同体。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否认公民作为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当然也就忽视公民权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孕育了近代自由公民观,重视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政府是“守夜人”的角色,公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自由主义公民观的片面发展,导致了“公民唯私综合征”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西方公民教育出现了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和对古典共和主义的回归,形成了诸如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调和化的公民观,其共同点就是重视公民公共善的培育,对公民加强道德教育成为西方诸多国家的基本共识。而公共善是公民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就搭建了中西方公民观和公民教育思想对话的平台。

  我国自古以来有着强大的德治传统,一直重视以道德来调节共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强调符合道德的行为准则。中国作为伦理型文化主导的社会,一直将家庭作为天然的伦理实体,将国家作为理想的伦理实体,强调个体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强调每个人作为道德主体应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达成伦理需要的普遍的善和公共的善。纵览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伦理精神作为研究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的透视镜。通过伦理透视镜,作者不仅反思了中国公民教育的百年历程,也对未来开展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精神引领。

  此外,我认为《中国公民教育》所分析的文本是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的百年母语教材,对当下编好、用好母语教科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教材是国家事权,决定着下一代学什么、信什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公民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合格公民,这些合格的公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教材作为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一定要致力于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好中国底色,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强调基于伦理精神的中国公民教育,有利于教材编者以其本土化的眼光和担当,编撰指向中国公民养成的优质母语教科书,并通过教科书的学习增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然,百年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也为我们今天开展公民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独特的中国公民教育的话语体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立对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中独具特色的中国公民教育的话语体系,不仅对培养时代需要的中国公民具有重要的价值,也能为世界公民教育提供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