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指出:“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疗卫生领域正在经历着发展与变革,呈现“关注大健康、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新特点,作为基层群众健康“第一道防线”的“守门人”,全科医生也被赋予了“高质量、复合型”的新要求。我国近十多年一直通过定向培养、转岗培训等方式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但培养质量待优化、队伍稳定性待增强等问题一直存在。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因沿用专科医生的培养理念和模式导致培养过程与基层需求脱节,“防治结合”知识储备不足。同时,基层全科医生到岗使用过程中缺乏多部门统筹机制,激励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基层高质量全科医生流失大。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以及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应聚焦新时期基层健康治理提升及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通过人才培养内涵优化和人才培养与治理体系创新,全面推进基层高质量全科医生培养质量。
第一,聚焦现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确定全科医生“防治结合”培养新定位。
明确“融合创新”的医学教育创新要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医学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并赋予其新的要求。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与变革,要求基层健康防控第一线的全科医生能力更复合、视野更国际、培养标准更高。一是医学教育的融合创新的要求。围绕“新医科”建设导向,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优化医学学科及新医学专业结构和内涵。二是医学教育的高质量的协同培养要求。强调教育与卫生部门相互协同,实现教改与医改的良性互动,全面体现医学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行业需求之间的重要作用。
找准“防治结合”的全科医生培养新定位。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国专科医生传染病预防和个人防护知识的缺陷,映射了临床医学教育过度强调专科化,也提出新时代基层健康治理体系建设的深层诉求,即培养“防治结合”的高质量基层全科医生的需求。一是培养核心从关注“疾病救治”转变为“以健康促进为中心”。新时代基层健康治理必须在基层,基层更关注预防和预警,更加关注健康管理,全科医学教育应该“围绕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管理”培养具备“防治结合”核心能力素养的全科医生定位。二是培养理念从“专科”向“全科”转变。充分认识全科理念培养对于基层全科医生的重要性,基层全科诊疗强调“未病善防,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培养理念应该是“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疾病识别与管理”“预防健康保健能力”“互联网医疗+信息服务管理模式”等。
第二,围绕基层岗位胜任水平提升,实施“医文并重”的融合贯通培养。
实施能力本位的融合贯通培养。一是对接基层岗位,规范胜任力培养的“标准化”。以基层标准执业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建立符合基层岗位及群众健康需求的胜任力标准模型。明确四种“立地”的执业技能,即以“健康促进”为目的的疾病治疗与临床技能、疾病预防与健康保健能力、公共卫生处理与危机应对、健康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强化三种“顶天”的发展能力,即团队合作能力、科技创新与研究能力、不断更新并可持续专业成长能力。二是强化系统整合,实现培养内容形式上的交叉融合。强化基础与临床、专科与全科、临床实践与公共预防等之间的整合,将“全科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各阶段,以全科整合式课程为抓手,使基础阶段、桥梁阶段、临床阶段等相互渗透和衔接,体现以“常见病、多发病等病例”为载体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体系。
突出德育为先的医学人文情怀塑造。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生的教育应始终伴随着对科学与人文、技术与人性、工具与价值的启发和思考。一是立足服务基层,深化职业理想信念教育。着力重新认识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全科医生扎根基层服务的引领和导向,将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系统进阶设计,强化人文教育与教学体系的有机融合。建立“课堂教学—情境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分层递进地将人文教育融入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设计中。三是把“志愿精神”纳入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志愿者行动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加强对医学生的道德实践教育。
第三,创新培养模式与发展机制,探索多部门协同的人才治理新体系。
创建“校际—校地—医教”三位一体的育人管理平台。围绕基层医学生“培养和使用一体化”建设目标,“打破部门壁垒”,主动对接国家和各省(市、区)医学教育宏观协同管理部门,联动多部门统筹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形成“高校、政府、行业”三方联动、多部门协同的基层医学人才培养和使用一体化发展机制。在促进实体化运作过程中,以全科医学学院为中心,建设以落实协同育人为目标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地协同育人管理委员会、高校定向培养联盟委员会的育人平台,建设以统筹改革发展为目标的全科医学协同研究中心,逐渐形成“3+1”的组织管理架构,下设全科医学定向培养办公室落实具体事务。围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成全科医学系及教研室(员)的配置,不断理顺专业管理运行机制。
创建“扶上马、送一程、管一辈子”终身培养模式。围绕终身学习理念,做好“扶上马、送一程、管一辈子”全周期培养,有机地将院校5年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教育和执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进行互通联动培养,保证医学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衔接。模式以校地协同育人和教学螺旋上升为核心,以附属医院—县级医院—乡镇社区中心为载体,实施“5年院校教育+3年毕业后教育+X年县域内轮转”的培养计划,构建分阶段、系统化“全周期”的培养培训模式。通过院校阶段标准教育完成“扶上马”,推动医文并重的知识技能培养,努力构建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相适应的全科趋同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能力“送一程”,按照国家有关培训标准与内容,以“防治结合”为培养目标,完善轮转模式,提高全科医生的基层首诊、急诊处置与临床实践能力。构建“管一辈子”的职后培养“立交桥”,把全科医生使用阶段的继续医学教育纳入全周期培养计划,根据在县域内统筹使用与轮转的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配套教育,同时将教育考核与各个阶段岗位轮转、个人晋升等职业发展挂钩,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一体化新模式。
推广落实“县管乡用”人才职业发展机制。“县管乡用”管理模式以人才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学校和县级政府部门共同参与政策设计与实施,通过构建县域内全科医学人才统筹使用管理机制,形成人才“可上可下”职业发展通路,解决基层全科医生使用与管理问题,优化基层全科医学人才职业发展生态环境。以“县管乡用”为架构,细化人才服务基层的县域内流转模式,设立贯通的评估标准和共用机制,将考核评价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先遴选、回县级医院工作、晋升发展与奖励晋级等政策挂钩,创新“保障—评价—流动”的发展机制。将各阶段考核结果和人才职业发展挂钩。建立健全配套的人事挂靠、薪酬待遇、奖励机制、荣誉倾斜制度等,多途径提升基层全科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农村医学人才培养路径研究”(BIA170166)、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21YJA88009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温州医科大学社科处)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