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2020年09月21日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1日第2015期 作者:记者李永杰

  本报深圳9月20日电 (记者李永杰) 近日,2020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会暨新闻传播专题史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行。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表示,新闻史学会将进一步加强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学术共同体建设,为学界提供更多学术交流机会,发出更多更强的学术声音,创新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贡献力量。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认为,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业态带来巨大影响,“信息”与“新闻”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概念须与时俱进。新闻传播学科如何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实现改革与发展,值得深思。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倪延年总结了中国新闻史的几种叙述模式,他将之比喻为“列车结构模式”“捆绑式结构模式”“凉亭结构模式”。其中,“凉亭结构模式”体现了中国新闻史脉络“一以贯之”的叙述路径,这一模式的基本遵循是中国新闻事业各要素及其与社会环境互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间次第顺序。在他看来,中国新闻史“凉亭结构模式”蕴含着四种辩证关系:综合叙述和专题叙述相结合、理论阐释和实践叙述相结合、历史叙述和现实叙述相结合、纵向叙述和横向叙述相结合。

  “十三五”时期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黄春平认为,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古代传播活动、报刊史、广电史、信息技术史和传媒思想观念史等研究领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一批基于新闻传播史选题的国家重大项目结出硕果,如互联网研究丰富和完善了新媒体发展史。其次是民国新闻史的各个领域与专题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掘和开拓。三是研究基础薄弱的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成果。四是新闻史学会繁荣壮大,推动了新闻传播学科研究重心的转移,诸多年轻学者的研究兴趣转向新媒体研究领域。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文言报刊诞生于前,白话报刊兴起于后,并在清末最后10余年形成两种报刊双峰并峙的景观。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新平表示,白话报在清末大量涌现绝非偶然,它是中国语言变革、时局危机、民众需求、报人自觉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正因为有了白话报在内容和文体上的革新,才使得中国新闻事业在清末民初的现代化转型中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因此,在中国新闻史尤其是近代报刊史研究中,清末白话报应当受到必要的重视。

  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