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天魁:社会为本 治学为根
2020年01月10日 07: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月10日第185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娓 魏颖琦

  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943年生于山东蓬莱,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发展、福利社会学、社会保障。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和1987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18年,景天魁在申请“中国社会学的起源、演进与复兴”课题时介绍,从1979年恢复到现在,中国社会学不论是在学科建设、人才建设,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之所以申请这样一个课题是与整个社会学当前以及今后的发展一系列考虑有关。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的崇高使命。景天魁认为,文明要互学互鉴,中国的社会学不是西方的舶来品,我们要建立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应该从我们自己的本土资源出发,解决社会学学科自信的问题。

  谈到学科自信,景天魁表示,早在1997年费孝通就提出“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中国的崛起根本上说就是中国文化的崛起,无论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自信”,其中都包含着学科自觉、学科自信。当前所提出的民族复兴中包含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必然包括学术复兴,学术复兴中也必然包含学科复兴。简言之,我们通过学科自信来建设文化自信,通过学科自觉来找到学科自信的根源。

  对于应从何种角度找准社会学的中国根源,景天魁表示,找准社会学的根源,掌握群学这条主线是关键。合群、能群、善群、乐群这四个群既能表达群学最基本的原理,又能表达群学的功用。在历朝历代浩如烟海的文献里寻找表达群学的相关概念和命题,把与这四个群有关的内容梳理出来,避免单一地从文献中去寻找真理,才能厘清历史脉络,将中国的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和西方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学科区分开来。

  “一个国家没有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那这个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景天魁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作为一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风气应始终秉持四个严:严格、严肃、严厉、严酷。要认真对待学术研究中的每个细节,严格要求自己;要把学术事业当作非常严肃的事情,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它;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秉持学无止境的信仰,严厉对待学术研究中的每个环节,不断提升自我;对自己要求要严酷,不断对自己提出要求,不能浅尝辄止,姑息自己研究中的错误。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素养教化下,如今,古稀之年的景天魁先生,依然以“四严”的态度投身于社会学的研究工作中,以勤学善思、求真笃行的精神感染一代又一代青年学者,为实现中国社会学学科自信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而勇于探索、敢于当先。

  景天魁在《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一书中写到:“虽然中国近代以来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然而奋发图强的力量积蓄了几百年,已到全面爆发之期……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必有中国社会学的崛起。中国社会学者的使命,就是努力推动和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崛起。”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