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因明研究走向深入
2020年01月10日 07: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月10日第185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曾江

  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之一,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分为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支。因明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因明对于哲学研究、逻辑研究、佛学研究都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绝学”、冷门学科传承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越来越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入到因明研究学术事业中,因明研究迈向新阶段。

  形成若干研究团队

  梳理学术史,我国因明研究有低谷有突破,代有传人,学脉不断。年届八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绝学”因明学项目负责人。谈及因明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他感慨良多。刘培育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各个历史时期,包括回溯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时期,在抢救因明和因明教育、因明研究方面都做了许多学术工作。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把因明学列入首批抢救的绝学学科,并给予政策支持。刘培育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立项以来,集合全国相关学术力量,陆续取得重要成果。

  近年来,我国因明研究形成了若干学术团队,构建了新的学术平台。如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创办的“北大因明论坛”,旨在推动当代因明学的发展,并与现代逻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展开一些有益的对话。西南民族大学近年来一直把因明学作为优势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特别是在藏传因明领域不断拓展,已正式建设了一支因明研究团队。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院长万果告诉记者,该校已先后在中国哲学、宗教学、民族学专业增设因明研究方向,促成了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科群,完成了学历层次研习因明逻辑的学科梯队建设目标。

  刘培育表示,中国因明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中国学问。构建中国因明学体系,要体现中国因明的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我们要认真总结中国因明的发展历史,明确中国因明的学科框架、学科定位和学科价值;阐明中国因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学术特点;揭示中国因明如何联系现实、服务现实,如何“走出去”与域外进行有效交流,展示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总之,要加快构建中国因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促进中国因明更好发展,取得更多成果。

  取得可喜学术成果

  在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的因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因明著作近百种,发表论文近千篇。刘培育表示,因明研究的成果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因明和名辩、逻辑的比较研究有明显的深入,二是藏传因明量论研究是新的亮点,三是重新梳理了因明发展历史,四是因明文献研究有新的拓展。

  随着逻辑学的系统传入,中国名辩学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因明、逻辑、名辩比较研究的学术“奇观”。近年来,关于因明和名辩、逻辑的比较研究陆续取得可喜成果。

  多个因明学术研讨会的持续召开,也在不断推动因明研究走向深远。2019年7月,第十五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学者认为,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团结了学术队伍,凝聚了研究力量,推动我国因明研究不断深入。近十年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杭州佛学院等支持下,我国还先后召开两次国际因明研讨会,每年出版一本《因明》专辑。

  开创研究新局面

  谈及因明研究的未来发展,刘培育说道,在构建中国因明学体系中,要注意提高研究者的学术视野。按现代科学体系的规范,中国因明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和佛学、逻辑学、认识论、论辩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因明研究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视野,熟悉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最新成果。今后要巩固因明学科地位,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把现有这支因明研究队伍“关心好,使用好”;同时,选择几家因明师资队伍比较强的高校或科研单位,建设稳定的因明教育基地,集中培养高质量的因明研究人才。

  在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连顺看来,学界要立足当前,努力精进,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要尤其重视语言基础,加强梵文、藏文、汉文、德文、日文、英文等的对勘研究、对比研究,这是提高我国因明研究水平的前提。还要提高理论水平,在比较研究方面要有所突破。

  谈及今后的学科建设,万果表示,一方面要总结千年来藏传因明研究的经验,进一步明确近百年来藏传因明研究的方向和若干重点研究课题;另一方面要总结藏传因明学科建设经验,特别是立足于从事教学研究的实践经验,提出中国因明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