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辉明:探讨真理是学者的天职
2019年12月06日 08: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6日第183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孙美娟 宗敏

  1983年3月,中央召开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大会,一位学者应邀在会上作了《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的发言。他就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靳辉明。

  靳辉明,1934年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今侯马市)。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历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中宣部理论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所长。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等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和建设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6年,22岁的靳辉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开启了他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漫漫征途。毕业后,他留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64年,他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新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靳辉明表示,这段时间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不仅使他弄清楚了关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些十分复杂、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而且奠定了他一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离开中国人民大学以后,他又先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的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过,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六十年呕心沥血,四十载探索争鸣。改革开放以来,靳辉明的治学进入了新阶段和新境界。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围绕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展开了一场重要讨论,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靳辉明参与了这场讨论,发表了《谈谈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正确认识人道主义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是如何使用异化概念的》等一系列论著,在这场讨论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与陈先达合著的《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著作,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实际历程,对西方“马克思学”关于“两个马克思”的观点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反驳。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出版后在理论界反响较大,不仅被许多高校列为研究生必读书,还先后翻译出版了俄文版和英文版。2018年3月出版的《思想巨人马克思》,一年之中再版四次,并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评为优秀出版成果奖。此外,他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第一卷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等著作也都广受好评,先后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诸多荣誉。

  靳辉明认为,学者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和信仰。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作支撑。真理是知识之光,探讨真理是学者的天职。他表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相信它是科学真理;要秉承这种信念,本着“坚持、发展、研究、创新”这八个字的精神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中,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才可以提高研究水平,保证理论研究的方向,正确分析社会现象,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发展规律,甚至预见未来发展的趋势。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靳辉明看来,做学问就要有这种“勤”的精神。要辛勤耕耘、淡泊名利,读好经典著作,才能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勤读、勤学、勤思、勤写”不仅是靳辉明六十耕耘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分享给青年学者的治学经验。在《“千年马克思”有感》一诗中,靳辉明写到:“千年逝去话沧桑,济世英才万古铭。世事变故任评说,马恩真理留丹青。大江滚滚东流去,百川滔滔一脉承。世界大同凯旋日,尔辈勿忘祭马翁。”这是一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战线奋战60多年的学者坚定无畏的崇高信仰,也是一位耄耋老人矢志不渝的赤子之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