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普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集观念、实践、文本、历史于一体
2019年08月29日 1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29日第1767期 作者:张宁

  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传播学科重要的选题之一;普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各级党委宣传部的首要任务。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陈力丹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以“百科全书”之名贯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博;以覆盖专门知识之全,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的普及。每个词条只阐释和解决一个微观问题。众多微小的话题聚集起来,汇聚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知识体系。

  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呈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丰厚的研究积淀和较强的学术号召力。陈力丹以个人名义动员全国45个单位、167 位作者参与撰稿,历时8年,完成157万字(575个词条、约600幅配图)的专著,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完整呈现给世人。

  承继“百科全书主义”精神

  现代“百科全书”的概念源于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以狄德罗为首,包括达朗贝尔、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160余位启蒙学者汇聚在《百科全书》名下,历时20年。这部百科全书以17卷文字论证、11卷图片和4卷附录资料的形式,使启蒙思想具体化、生动化,成为启蒙思想生产与传播的历史记忆,也建构了如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所说的“百科全书主义”:“它阐明了知识是有序的,不是随意的;排序的原则是对经验信息进行逻辑思考。”在学术领域,引证诸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几种世界著名的百科全书,等同于引证学术专著。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性质与全科的百科全书略有不同,但承继了百科全书的编撰精神、体例,也具有较强的知识普及功能。在这种体例的表达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具有开放性的公共论域,知识是有序的并具备逻辑性。全书按照理论思想、观点术语、人物活动、论著文件、媒体组织、历史事件6部分依次展开,通过建立框架、厘清脉络、翔实考证,呈现出集观念、实践、文本、历史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正是百科全书主义的内涵。

  该著的珍贵之处还在于,挖掘许多尘封已久、被忽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史料,经过时间线和逻辑线的交叉设计,使其重新走进研究者和读者视野,涉及历史范围之长、涵盖重要人物之全、囊括实践活动之广,还原历史事实之真,均令人赞叹。它既为新闻传播学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奠定了学术基础,也为各级宣传部和新闻舆论工作者,以及有关管理部门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知识谱系。

  寻找新材料和直接证据

  我翻阅了最感兴趣的“观点术语”部分。135个术语的词条编排,体现了时间先后与认识逻辑的交织,每个时期内的词条,则按统领观点与具体观点、宏观与微观的次序编排。首先是马克思关于传播的核心术语:交往、世界交往、交往异化、交往革命等;随后是马克思关于报刊(新闻)的核心术语: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现代报刊起源五因素、新闻工作是有益的学校、报刊把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等;之后逐步具象化,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宣传的术语:风格如其人、卡普勤式说教、日拉丹式宣传、路德式揭露、伏尔泰式嘲笑……;从“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开始,进入列宁时期,这是列宁党报思想的核心术语;从“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开始,随后是党报“四性”、党报的党性、喉舌……这显然进入中国部分;最后,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收尾词条。这种逻辑安排适应接受者的阅读心理。

  书中考察了恩格斯论证“交往”的一段德文原文,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个宏观角度把物质和精神交往融为一体,他们论证的“交往”内涵包括铁路、电报、巨大的工业城市、报刊、有组织的人民集会5个方面。词条最后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丰富了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他们经常从这个较高的角度,考察人类的各种精神交往现象,特别是新闻传播现象”。随后的术语,诸如“用时间消灭空间”“民间口传电报”“人天生是社会动物”,一步步把读者领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恢宏知识殿堂。

  一般的百科全书作者,应该是所写词条内容的研究专家。这部著作的作者们,虽然在新闻传播学界工作和学习,但多数本不是该领域的研究者。鉴于该研究领域的专家有限,编撰本书的初衷之一,就是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者。为此,主编在资料搜集、观点考证等方面对参与人员提出了苛刻要求。我有幸参与其中两个词条撰写,颇有感触。例如写词条“马克思与《新奥得报》”那段时间,我整日泡在福建省图书馆,翻阅马克思、恩格斯的专著,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查找出处、找印证,报纸没有原版的就找权威的扫描版。从初稿到终稿反复修改,删除一些空洞的虚话、废话,力求精简、准确。

  我还听主编讲过中南民族大学刘琴撰写重庆《新华日报》社论“《人民的报纸》”词条的故事。该词条初稿是她根据网上材料拼凑,主编退回要求查对原报。已有材料都说这篇社论发表于1945年10月11日。刘琴发现这天的报纸上没有这篇社论。主编建议往前往后各推10天逐页再查找,终于在10月1日报纸第3版发现这篇社论。这说明以往汇集中共新闻文献时标注的发表日期有误,这个错误的发表时间以讹传讹40余年。而关于此文的背景解释,均根据这一时间简单推论和想象,没有历史事实依据。1945年10月1日,毛泽东还在重庆与国民党讨论国共合作事宜,而11日则是毛泽东离开重庆之时。主编让刘琴以10月1日为原点,以毛泽东在渝作为背景,把几十天的报纸认真看一遍,找到与该社论观点对应的其他报纸上的新闻或评论,甚至延伸到1947年1月《新华日报》创办9周年,发现了一批相关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不断电话沟通,稿子修改多遍,最终在2000字篇幅内,厘清了“人民的报纸”这一党报理论的提出与毛泽东重庆谈判的关联,以及这一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论证脉路。同类故事很多,主编对所有撰稿人提出的要求是相同的:不能仅在已有材料上重新组合,要尽可能找新材料和直接证据,要有新观点。

  培养读者教会作者

  这本书的形成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培养读者,教会作者。”主编动员的作者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21位教师及他们带的40多位学生,和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7位教师及他们带的13位学生。几乎每个词条都是在反复讨论修改的情形下完成。赵永华教授撰写了60个词条,她将20多位同学,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名义聚集在一起,将列宁的党报思想和党报活动研究重新深挖一遍,发现了很多新资料,她也因此成为我国目前列宁新闻观研究的知名专家。暨南大学博士后周述波撰写马克思论著“《报刊的意见和人民的意见》”词条,在主编的指导下,几个月才完成2000字的词条。有了这个开头,他继续钻研,2019年完成关于这篇论著的2万字考证论文。撰写列宁广告思想的词条,也是这样完成的。这次小型研究,激励岭南大学葛在波全面研究列宁,2019年完成关于列宁广告思想近2万字的学术论文。而此前,他们均未接触过该项研究。

  书中配图与文本联动,也体现了研究与普及的结合,构成了独特的百科全书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主编要求每个词条原则上配一张图,因为图像叙事客观、具象,可以强化或补充语言的意义传递。例如恩格斯8000字的《关于招贴法的辩论》一文,是论述无产阶级表达自由的经典论著。介绍这篇经典文献的百科词条仅2000字,从外部环境的考察到内容的分析都十分精练。主编与作者查找到普鲁士1848年民主革命时期柏林街头的招贴漫画,还找到了恩格斯评论的两位主要国民议会议员的画像, 170年前的论战和观点生动活跃起来。词条“中国共产党电影业的开创和早期发展”,通过文字和图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电影事业的光辉历史。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果,该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马列新闻观术语原文、中英译文对比研究”课题(RMXW2018A001) 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进出口有限公司党建工作部)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