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伦理学不断发展
2019年08月14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14日总第175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夏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伦理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中国伦理学界也需要对一些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新中国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要接续传统,更要面向世界。

  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

  日前,在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组织的“主题与方法:伦理学研究70年研讨会”上,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王泽应提出,70年来,中国伦理学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基本同步。

  王泽应表示,70年来,中国伦理学进一步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科建设方面,既重视道德理想主义,又关注现实道德问题,开启了对中外伦理思想史、道德生活史和应用伦理学的研究。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认为,70年来,我们在道德伦理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新时代,我们要更加重视道德规范背后的信仰支持作用,处理好个人修身与公共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

  伦理学研究重心转变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执行主编付长珍认为,中国伦理学走向世界,与多样文明形态和思想传统对话,需要进一步哲学化、理论化,以使其概念内涵更加清晰,分析论证更加精细。加快构建当代中国伦理学的研究范式,既要避免单纯哲学史的局限,又要充分认识跨文化诠释的限度,在跨文化比较中进行“批判的创新”。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主任张自慧提出,要把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情理交融之“脉”,厘清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思维方式,以道德敬畏感避免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风险。我们既要重视理性和逻辑,也要重视情感和直观,以“情”为基础,用情理交融的道德认知和教化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冯平认为,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发展正处于多岔路口。我们需要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立足于时代前沿,转变观念,把伦理学的研究重心转向对人们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上。在进一步强化道德规范引导社会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能力建设。

  及时回应当代社会的道德诉求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淑芹认为,近年来,中国伦理学学科队伍逐渐壮大,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伦理学日益成为“显学”。

  伦理学的发展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国希认为,步入新时代,伦理学工作者更应思考,在社会利益分化的情况下如何形成社会共识、如何产生公共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真正发挥作用等问题。

  科技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其引发的伦理困境值得深思。对此,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正平认为,我国应用伦理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厘清当前改革开放、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面临的大量道德疑难问题的是非曲直。在思想理论资源上,应当大力挖掘和弘扬我国丰厚的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资源,积极汲取和借鉴国外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伦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高国希表示,随着公共生活领域在现代社会的展开,传统道德面临新的环境和条件,并提出了要培养怎样的人、道德应该如何建设、如何培养伦理观念、如何促成道德的善、如何展开伦理学话语体系等诸多新的议题。而这些都需要伦理学给予解释和回答。

  王淑芹提出,伦理学是基于人性完善和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建构的向善的实践哲学。我国社会加速转型期所产生的各类错综复杂的矛盾、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所引发的新的社会伦理问题,都需要伦理学给予合理的理论阐释及其价值引导。因此,伦理学研究不仅要解决好传统优良道德文化的现代传承问题、外来有益道德文化的借鉴问题,更要及时回应当代社会的道德诉求,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研究范式的伦理学体系。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