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向好发展,吸引全社会参与博物馆建设,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1977年将每年的5月18日确立为“国际博物馆日”。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为迎接2022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的力量”高峰对话于5月12日在线举行,中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国际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希望通过发掘博物馆的巨大潜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找准文旅融合中的博物馆定位
作为典型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业和旅游业具有天然的关联性,文旅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应该重新思考自身定位。
以博物馆为载体,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中,是博物馆的新使命。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看来,我国博物馆多样的类型以及丰富的资源,为文旅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文化政策,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前,博物馆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颇具热度的旅游形式,博物馆在文旅融合当中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认可。
虽然我国的博物馆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些短板需要补足。刘曙光表示,博物馆界还习惯于将博物馆的主要功能限定在藏品保管、研究和教育上,对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中,缺乏主动性和系统性。而旅游界对于发展博物馆旅游的导向原则和目标市场,也缺乏深入系统的总体研究。他建议,博物馆要立足自身发展要求,找准最佳切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让人民群众享受到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如何进行博物馆旅游创新?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创意旅游专委会主任任国才认为,博物馆旅游创新的核心在于以游客为本。博物馆要根据游客的特点及其需求的变化,在展陈形式、产品内容、体验方式、开放时间等方面进行创新。未来在制定博物馆的考核和评价标准时,也应将游客访问量尤其是外地游客的访问量,以及游客满意度纳入其中。
加强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疫情给全球博物馆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加快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步伐。据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博物馆从业人员与新冠肺炎疫情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4月,受疫情影响,世界各地无数博物馆被迫关闭。在闭馆期间,许多博物馆增加了数字化活动。在接受调查的107家博物馆中,一半以上的博物馆在社交媒体上增加了相关活动。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普遍应用,已经改变了今天博物馆的面貌。在后疫情时代,如何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成为博物馆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助力,值得社会各界深入思考与探索。
博物馆不仅要以实物形式开放,而且要以数字化形式开放。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介绍称,在2020年4月伦敦封城期间,大英博物馆启动了“收藏在线”平台,展示了超过400万件博物馆藏品,便于观众在闭馆期间接触藏品并了解其价值。这一平台,除了展示藏品,还共享知识,研究者可以由此了解大英博物馆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的所有研究项目。在费舍尔看来,数字领域充满无限可能,沉浸式展览、增强现实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以及定制的教育和娱乐应用程序,都是未来博物馆数字化的重要内容。
由古老艺术品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数字艺术,已成为风靡全球的展览新业态。任国才表示,数字艺术的特点是可以做巡回展览,让艺术品从其所在博物馆走近客源地,并且可以根据客源地观众的偏好不断更新展览内容,带给观众全新体验。
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龚良介绍,2021年开放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其“运河上的舟楫”展览开篇,有一座高17米的大型船模,通过多媒体投影让观众领略从杭州到北京的运河风情。在龚良看来,数字技术可以成为博物馆展览、展示、展演的补充手段,但藏品依然是展览的核心要素。在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同时,也要警惕互联网时代快餐化和碎片化的趋势。
重视博物馆经营性创收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非营利性或者说社会公益性是博物馆的本质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要摒弃一切经营性创收。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合理方式获得经济收入,可以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任国才以美国门罗郡遗产博物馆为例,介绍了美国博物馆的经营性创收方式。门罗郡是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哈珀·李长期生活的地方。围绕哈珀·李及其名著《杀死一只知更鸟》,门罗郡遗产博物馆打造了许多畅销的主题商品。除此之外,该博物馆还在旅游旺季时定期演出《杀死一只知更鸟》同名话剧,让文学著作活起来,备受游客青睐。
与国外博物馆相比,我国博物馆的经营活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不俗成绩。不仅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广受称道,小微博物馆也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化运营之路。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表示,该馆通过展览、文创、教育课程、研学项目实现创收,而与高校以及企业联合开展文化遗产展览活动并开发人文素质相关课程,也是该馆获得资金支持的方式之一。在张鹏看来,无论是文创产品的销售,还是研学项目的开发,都是博物馆在满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之余,面向群众的深层次需求而提供的分层次服务。用“有偿”的部分帮助“公益”的部分持续运行,可以实现博物馆更好发展。
会议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