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压力促进人类群际宽容
2021年02月08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8日第2107期 作者: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恶劣的自然环境或曾触发人类的生理和情绪反应,进而形成更强的群际宽容。

  据英国约克大学官网2月3日报道,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出版的《考古学方法与理论杂志》当日刊发了约克大学考古学系教授佩妮·斯皮金斯(Penny Spikins)以及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与埃及学系助理教授詹妮弗·C. 弗兰彻(Jennifer C. French)等人合著的论文《研究300000—30000年以前的生态变化、社会行为和人类群际宽容的理论与方法论途径》。

  据论文作者介绍,考古学证据显示300000—30000年前人类社会行为的特征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工制品出现了新的类型,传播速度也更快。原材料和人工制品的流通跨越了更远的距离,意味着人类区域流动的规模扩大,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互动更频繁、更友好。同时,这一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大,说明生态变化与人类社会行为的转变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斯皮金斯等人考察了生态环境对群际选择行为的影响,聚焦于不同生态环境下群际宽容的相对优势与劣势。

  分析结果显示,在可能出现物种灭绝的恶劣自然环境中,跨越地理界限分享资源的群体存活下来的概率更高、生存状态更好。在资源丰富的环境中,分享资源的优势则没有这么明显。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口数量太少以至于不具备分享资源的可行性。研究人员表示,人类有能力关心自己的家族或当地社群之外的同胞,这是非比寻常的一点——大部分其他生物对自己所属群体之外的同类倾向于采取防御态度。

  斯皮金斯表示,人们常认为史前时代人类之间充满竞争,而这项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分享资源对所有人都有利,群际宽容对人类繁荣发展十分重要。弗兰彻认为,在我们研究的这个历史时期内,人类的创新增多,文化演进速度加快,此次研究也为相关学术讨论提供了重要启示。

  (王悠然/编译)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